[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90341.1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9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F.弗拉希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李萌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车身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在车辆的前车身区域中有前部的纵梁(1)在车辆的每一侧上延伸,所述纵梁是在横截面中闭合的空心型材构件,具有纵梁底部(3)和纵梁盖壁(5)以及内侧(7)和外侧(9),所述内侧和外侧将所述纵梁底部(3)和纵梁盖壁(5)连接,其中,在纵梁底部(3)上连接有副车架固定支架。按照本发明,固定支架(29)具有突悬式结构(31),其向车辆内部突伸超过纵梁(1)。固定支架(29)的突悬式结构(31)具有副车架连接点(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尤其用于电气式运行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前车身区域中分别有前部的纵梁在车辆的每一侧上延伸。该纵梁在朝A柱方向向车辆后部的走向中从上部的纵梁平面利用S形偏移结构过渡到下部的纵梁平面。纵梁可以在沿A柱方向的S形偏移结构的区域中沿车辆横向向车辆内部加宽,以确保在正面碰撞情况中,冲击力以对碰撞有利的方式继续向车辆后部传递。
在这种车身结构中,在纵梁的纵梁底部上焊接有副车架固定支架,副车架可以固定在该副车架固定支架上,在所述纵梁的S形偏移结构区域中副车架承载车辆的驱动装置。在组装状态中(即在安装了副车架时),副车架连接点集成在负载路径中,通过该负载路径可以将大的驱动力和重力引入车身结构中。因此,固定支架在纵梁底部上足够的连接强度对于在前车身区域车身结构的形状稳定性来说非常重要。
在此背景下,在现有技术中,这样设计固定支架的安装位置和几何形状,使得其副车架连接点基本上在纵梁下方垂直对齐。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在通过副车架连接点将力引入纵梁时尽可能不产生不利的弯矩。
然而,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副车架连接中需要的是,在S型偏移结构区域中纵梁底部针对固定支架提供足够大的支撑基础,以便例如避免沿车辆横向在副车架连接点和纵梁之间的横向错移(即形成力矩的杠杆)。
从文献GB 539 745 A已知一种带有副车架连接的车身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它实现在副车架连接方面更大数量的自由度。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解决,在车辆的前车身区域中前部的纵梁在车辆的每一侧上延伸,所述纵梁是在横截面中闭合的空心型材构件,所述中空型材构件具有纵梁底部和纵梁盖壁以及内侧和外侧,所述内侧和外侧将所述纵梁底部和纵梁盖壁连接,其中,在所述纵梁底部上连接有副车架固定支架。本发明优选的改进设计方案本申请中公开。
根据本申请,副车架固定支架包括向车辆内部突伸超过纵梁的突悬式结构。在固定支架的突悬式结构中形成副车架连接点。它尤其可以与上述现有技术相反地以横向错移量从纵梁的内侧向车辆内部错移。
通过提供突悬式结构,固定支架可以以足够大的连接强度连接在纵梁上。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固定支架可以在沿车辆横向相对窄的安装位置上连接在纵梁底部上,在该安装位置上不能将副车架连接点相对于纵梁垂直对齐地定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可以具有支架底部。沿车辆高度方向观察,这可以以安装间隙(德语:Montagefreigang)向车辆下部与纵梁底部间隔。带有内螺纹的加固元件可以布置在限定在支架底部和纵梁底部之间的安装间隙中,加固元件是副车架螺旋连接点的部件或者说是其一部分。
固定支架的突悬式结构的优选几何形状如下所述:因此,支架底部可以以向车辆内部的底部突出部突伸超出纵梁内侧,底部突出部是突悬式结构的部件或者说是其一部分。此外,该突悬式结构可以具有止动板件,沿车辆高度方向观察,止动板件覆盖底部突出部。止动板件可以具有车辆内部的接合凸缘和车辆外部的接合凸缘。车辆内部的接合凸缘可与底部突出部的边凸缘构成凸缘连接。相反,车辆外部的接合凸缘可以与纵梁的内侧以凸缘连接。突悬式结构以此实现成部件刚性的空心型材,其中,安装间隙是向外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由支架底部、止动板件和纵梁底部限定边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未经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03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