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W1 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0478.7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0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义杰;陈金玉;周麒;李贝希;沈谦;郑威;罗依伦;丁爽;韩菲;杨柳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G9/36 | 分类号: | A23G9/36;A23C19/09;A23C9/152;A23L2/52;A23L33/135;A23K10/18;A23P1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蓝晓玉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ase sub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W1/O/W2型双重乳液结构的益生菌制剂、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备过程包括:将包含益生菌菌体的溶液或益生菌菌体与益生菌保护剂混合后作为内水相W1;将乳化剂溶于脂质相形成脂质相O,将脂质相O与内水相W1初步混合后,经搅拌、低能乳化法或高能乳化法乳化,得到初乳W1/O;以乳化剂的溶液为外水相W2,向初乳W1/O中加入W2,经搅拌、低能乳化法或高能乳化法乳化,得到W1/O/W2型双重乳液,即益生菌制剂。本发明采用双重乳液体系对益生菌进行包埋,使得益生菌在低温贮藏和冻融过程中保持活性,降低外部环境对益生菌的影响,提高益生菌在产品货架期内的贮藏和冻融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W1/O/W2型双重乳液结构的益生菌制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的,能够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调节肠道健康、提高体内营养素的合成及其生物利用度、降低胆固醇水平、降血压、缓解肿瘤、预防肠道癌症、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等。
以益生菌为原料制成的产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生态制剂中,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等均为具有代表性的菌种。研究表明,益生菌的最小摄入量必须要达到6~7log/mL才能够充分发挥其生理作用,这就要求益生菌产品在贮藏和机体消化过程中都保持稳定。
但是,大多数益生菌都属于兼性厌氧型,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氧气的影响,且在环境pH值、温度的影响下,益生菌的贮藏稳定性降低;而后续益生菌经人体口腔摄入进入消化道时,经由胃液、消化酶、胆盐作用后会进一步失活,最终定植于肠道中的活菌数通常低于理论上能够发挥生理作用的最小值。
目前国内生产的益生菌产品尚存在较多的不足,如产品质量不稳定、益生菌的贮藏稳定性差,在反复冻融和贮藏过程的较短时间内益生菌产品中活益生菌数量急剧降低,往往达不到有效的活菌摄入量。为了保证益生菌的存活率、保持其生理活性,提高益生菌在产品货架期内的贮藏稳定性,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益生菌的微胶囊包埋技术及其衍生的其它多种包埋技术。这些包埋技术中,益生菌存活率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菌体浓度与种类、微胶囊壁材的种类、喷雾干燥器的出口温度等,影响因素较多、制备工艺繁复、无法有效避免部分菌体的死亡现象,且胶囊在机体降解时间长,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益生菌微胶囊应用于食品中时,往往会对食品的感官性状和风味产生不良影响。
有研究者将益生菌包埋在内水相凝胶化的多重乳液中,但该水相凝胶化的多重乳液主要针对益生菌的抗消化问题和益生菌的肠道定植问题进行设计,未考虑益生菌的长期贮藏问题。此外,曹晨(中国油脂2019,44(12),143-148)和郭战阳、郑召军(中国油脂2019,44(08),65-71)等人在对凝胶乳的制备及特性进行研究优化时,发现冻融过程对其影响较大,乳液的冻融稳定性较差,因此,将该乳液在食品中进行应用时,冻融过程在对乳液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益生菌的活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04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走式缠绕包装机器人及物品绕包方法
- 下一篇: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充电方法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