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务分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6870.2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7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黎道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黎道群 |
主分类号: | G06F16/35 | 分类号: | G06F16/35;G06F16/33;G06Q1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智慧 政务 分析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务分析系统,其包括政务服务平台、诉求分析云平台和本地服务机构。诉求分析云平台包括数据获取模块、主题识别模块、事件识别模块、影响力分析模块和资源分配模块;诉求分析云平台基于获取到的公众诉求记录识别目标监测周期内的所有新增需求词汇,基于包含新增需求词汇的每个公众诉求记录对应的第一记录特征和第二记录特征对每个公众诉求记录进行二次聚类,并根据二次聚类结果识别对应公众诉求事件的诉求特征;基于所述诉求特征分析得到对应公众诉求事件的响应度,并为所述公众诉求事件生成相应的资源配置列表。本地服务机构根据接收到的资源配置列表对所述公众诉求事件进行事件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慧政务和大数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务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智慧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政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数据资源的价值,实现信息共享和使用,实现单一管理向协作共享管理转型;依托智能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并行的服务大格局,实现柜台式服务向自助式全天候服务转型;智能技术的预测、整合和分析功能引进公共服务中,针对性的对目标群体提供多项主动服务,实现被动响应服务向主动预见型服务转型,创新政务管理、监管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行政效率以及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目前,智慧政务云平台通过网页和手机客户端覆盖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客户,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使用数据。对于事务性工作,信息的便捷流通提高了办事和管理效率。然而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公共平台的公众留言和建议,往往需要人为反馈和分析。因此,需要对公众反馈数据进行分析,以提高事件分析响应的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务分析系统,包括政务服务平台、诉求分析云平台和本地服务机构,诉求分析云平台分别与政务服务平台和本地服务机构之间具有通信连接;所述本地服务机构包括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服务中心;
诉求分析云平台包括数据获取模块、主题识别模块、事件识别模块、影响力分析模块和资源分配模块;
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目标监测周期内发布于政务服务平台上的若干公众诉求记录,基于每条公众诉求记录之间的内容相似度分析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周期的文本信息熵,并将所述文本信息熵与预设信息熵阈值进行比较;
主题识别模块在确定所述文本信息熵小于预设信息熵阈值时,识别目标监测周期内的所有新增诉求词汇,基于包含新增诉求词汇的每个公众诉求记录对应的第一记录特征对所有包含新增诉求词汇的公众诉求记录进行聚类以得到第一聚类记录集;
事件识别模块提取第一聚类记录集中的每个公众诉求记录的第二记录特征以对第一聚类记录集中的每个公众诉求记录进行再次聚类得到第二聚类记录集,对第二聚类记录集中的所有公众诉求记录进行分析以识别每个第二聚类记录集对应的公众诉求事件的诉求特征;
影响力分析模块基于第二聚类记录集中每个公众诉求记录包含的地点名称确定对应公众诉求事件的事件影响范围,基于所述公众诉求事件的事件影响范围和所述公众诉求事件的诉求特征确定所述公众诉求事件的响应度;
资源分配模块为响应度大于预设响应度阈值的公众诉求事件生成相应的资源配置列表,并将所述公众诉求事件和资源配置列表发送至对应的本地服务机构;
本地服务机构根据接收到的资源配置列表对所述公众诉求事件进行事件处理。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公众诉求记录为与民生相关的诉求数据,其包括社区停水、违建乱搭和因道路施工发生的拥堵事件。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对第二聚类记录集中的所有公众诉求记录进行分析以识别每个第二聚类记录集对应的公众诉求事件的诉求特征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黎道群,未经黎道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68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