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流域黑臭水体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8404.8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2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蔡艳红;万晶;邓丽娟;任雷;王德林;陈刚;王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C02F101/16;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新致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77 | 代理人: | 谭德兵 |
地址: | 62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流域 水体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流域黑臭水体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水系连通;S2、截污治污;S3、面源控制;S4、水质改善;S5、底质改良;S6、流域原位处理;S7、构建水生态系统。本发明先连通小流域中的水系,以加快流域水体流动,再进行控源截污,有效从源头控制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其次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快速改善水质,最后进行底泥改良,解决内源污染,流域原位处理后构建水生态系统,从而从根源上修复小流域黑臭水体,本发明修复方法更系统,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控制更彻底、更高效,且无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黑臭水体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小流域黑臭水体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小流域是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50Km2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而黑臭水体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当水体受到严重有机污染时,有机物的好氧分解使水体中好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造成水体缺氧,致使有机物降解不完全、速度减缓,厌氧生物降解过程中生成硫化氢、胺、氨、硫醇、甲烷等发臭物质,同时形成硫化亚铁、硫化锰等黑色物质,从而使水体发生黑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快速的发展,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和生产产生的污水量不断增加,部分的污水未经过有效处理就排入到了流域中,水中的污染物不断增加,且由于流域内存在水系不连通的问题,导致了水体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
黑臭水体是指因过量纳污、超出其水环境容量而导致变黑、发臭,通常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溶解氧小于2.0mg/L。通过对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指标的监测来定性判断水体的黑臭情况,其中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黑臭水体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据分析可知,虽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污染问题的治理,但仍有部分地区中小型的河流常年处在黑臭状态,不仅影响地区形象,更会对当地人群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影响。
小流域黑臭水体治理不仅直接关系民生,也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而一些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方案仍存在一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源解析不到位,问题不清,病因不明;生态修复措施不到位,水质稳定性差等。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830347A,公开了一种小流域黑臭水体治理方法,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该治理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够完善,仅处理点源污染,源头污染处理不到位。
2)处理时间长,处理效率低,处理措施很难达到治理效果。
3)未有效解决黑臭水体的有机物、氨氮、重金属、蓝藻等污染物。
4)复合微生物制剂引入外来微生物,不易控且存在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小流域黑臭水体修复方法,“先治外再治内”,先连通小流域中的水系,打通小流域“任督二脉”,以加快流域水体流动,再进行控源截污,有效从源头控制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其次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快速改善水质,最后进行底泥改良,解决内源污染,流域原位处理后构建水生态系统,从而修复小流域黑臭水体。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小流域黑臭水体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系连通:将治理的小流域黑臭水体所在水系与其他水系连通;
S2、截污治污:对治理的所述小流域黑臭水体造成污染的污染点源进行处理;
S3、面源控制:对治理的所述小流域黑臭水体造成污染的污染面源进行处理与防控;
S4、水质改善:清理小流域中水生动植物残渣及生活垃圾,并采用水质提升材料进行水质改善,对小流域黑臭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和重金属污染物和消除;采用生物除藻技术,消灭水藻,降解大量氮磷营养物质;
S5、底质改良:采用固载化的复合微生物促生剂,并在深水区域配以缓释装置,对富营养化的底泥进行降解和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84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