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永久防止明洞顶部过载的处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99604.5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6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袁松;王峥峥;黎良仆;魏记承;姚萌;杨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7/04 | 分类号: | E01F7/04;E02D17/20;E02B11/00;E02D3/12;E02D15/02;E02D5/7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旭伟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久 防止 顶部 过载 处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永久防止明洞顶部过载的处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明洞上方清方形成施工通道,并在明洞靠近山体一侧设置承载结构,承载结构用于承载山体滑坡体;清理明洞顶部滑坡体和明洞两侧滑坡体;利用轻质混凝土在明洞顶部修建斜坡面;识别滑坡和落石的运动路径,在山体滑坡体处设置引导式被动网,引导式被动网底部开口,用于引导滑坡和落石能落在明洞顶部斜坡面上;在引导式被动网底部开口处设置泥石流归槽,在明洞顶部斜坡面上设置导流槽,泥石流归槽用于将引导式被动网引导落下的滑坡和落石送入导流槽,导流槽将滑坡和落石送出明洞另一侧;采用本方案,能大幅削减滑坡体或落石对明洞直接冲击造成影响且可以永久防止再次发生顶部过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安全防护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永久防止明洞顶部过载的处治方法。
背景技术
山区公路往往是进出山区的唯一通道,交通保通保畅至关重要,今年雨季来临以来,受持续降雨影响,四川阿坝、九寨沟等地山区公路边坡落石、滑坡频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在灾情发生时,明洞发挥了良好的防护作用,直接保护了受灾路段的行车安全。但是滑坡体或落石堆积在明洞顶部会造成明洞顶部过载,使得明洞结构产生裂缝,有发生结构破坏的风险。因此,在灾情发生后,必须要对明洞顶部过载进行处治,传统做法一般包括两个措施:一是对滑坡体进行清理,二是对明洞结构进行加固。然而,对于物源比较丰富、有可能发生二次乃至多次滑坡的路段,传统做法下不得不每发生一次滑坡就要进行一次处治,大大增加了各地应急抢险部门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永久防止明洞顶部过载的处治方法,采用本方案,能对明洞进行应急处治,在处置顶部过载过后,能够大幅削减滑坡体或落石对明洞直接冲击造成影响且可以永久防止再次发生顶部过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永久防止明洞顶部过载的处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明洞上方清方形成施工通道,并在明洞靠近山体一侧设置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用于承载山体滑坡体;
S2:清理明洞顶部滑坡体和明洞两侧滑坡体;
S3:利用轻质混凝土在明洞顶部修建斜坡面;
S4:识别滑坡和落石的运动路径,并在山体滑坡体处设置引导式被动网,引导式被动网底部开口,用于引导滑坡和落石能落在明洞顶部斜坡面上;
S5:在引导式被动网底部开口处设置泥石流归槽,在明洞顶部斜坡面上设置导流槽,泥石流归槽用于将引导式被动网引导落下的滑坡和落石送入导流槽,导流槽用于将滑坡和落石送出明洞另一侧。
本方案具体运作时,明洞一侧为山坡,明洞另一侧为河床或山谷等,首先在明洞上方少量清方形成施工通道,然后在明洞一侧和山坡之间设置承载结构,承载结构能够承载山体滑坡体,此时只用清除明洞正上方的滑坡体,大大减少了应急处置的清方数量,还能避免在清理明洞顶部滑坡体时,山体滑坡体产生异动;而为了避免明洞顶部滑坡体超出明洞的承载力,此时需更换明洞顶部滑坡体,清理明洞顶部滑坡体和明洞两侧滑坡体后,重新使用轻质混凝土在明洞顶部修建斜坡面,修建斜坡面后,通过识别滑坡和落石的运动路径,根据运动路径,在山体滑坡体处设置引导式被动网,引导式被动网底部开口,在发生山体滑坡时,引导式被动网能使滑坡体或落石基本沿山体向下运动而不会以平抛或斜抛运动直接落在明洞顶部斜面上,并且运动路径基本为被动网的引导方向;然后在在引导式被动网底部开口处设置泥石流归槽,在明洞顶部斜坡面上设置导流槽,引导式被动网底部开口处落下的滑落物能落入到泥石流归槽中,将滑落物送入到导流槽中,最终导流槽将滑落物聚拢,滑落物通过导流槽能滑入明洞另一侧的山谷或河床中;通过本方案,能在引导滑坡落石的同时,还能保护明洞不受伤害。
进一步优化,所述承载结构包括钢管桩和临时防护结构,所述钢管桩为多根,多根所述钢管桩竖直插入明洞一侧,所述临时防护结构设于钢管桩顶部,并用于阻挡山体滑坡体的滑落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996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