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07249.1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4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胡琳珍;肖雪洋;江雯;周慧;胡天卉;张雪珂;罗梦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1/76 | 分类号: | C07D311/76;C07C69/84;A61P31/04;A61K31/366;A61K31/235;C12P39/00;C12P17/06;C12P7/62;C12R1/80;C12R1/6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蓝晓玉 |
地址: | 43006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对青霉菌和赭曲霉菌进行共培养发酵,从而获取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新化合物1‑3。选取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评价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化合物1‑3均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化合物1可以预期发展成为抗菌药物。化合物物1的抑菌浓度(MIC)为128μg/mL时的抑菌率为49.24%;化合物2的抑菌浓度(MIC)为128μg/mL时的抑菌率为32.16%;化合物3的抑菌浓度(MIC)为128μg/mL时的抑菌率为35.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沙门氏菌(Salmonella)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一般在12-14小时内出现,有些潜伏期较长。沙门氏菌感染常包括腹泻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因沙门氏菌进入血液而出现危及生命的菌血症,少数还会合并脑膜炎或骨髓炎。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陆源真菌中发现了大量结构独特的天然产物,其中青霉素的应用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开始,其他如环孢霉素、灰黄霉素等许多陆源真菌代谢产物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表明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迄今为止,已经从微生物中发现约计5万余种天然产物,其中约1万多种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约8000多种已被开发成抗菌和抗肿瘤药物。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一百余种直接由微生物生产的天然产物被应用于临床抗菌素、抗肿瘤剂和农药。全球抗生素年产量超过10万吨,产值超过5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微生物来源的活性天然产物对抑菌药物研发的重要性。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微生物间竞争、拮抗、共生及协同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普通培养条件下,单一微生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通常保持沉默,无法进行转录。共培养的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各自产生的代谢酶相互协同作用,能将某一底物转化为另一物质。通过不同来源真菌的共培养和添加合适的酶抑制剂等方法,可以有效激活沉默基因簇,促进生物代谢酶相互协同作用,从而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由此,采用共培养方法,优化培养条件,对真菌发酵产物进行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挖掘,对于筛选和研发新型抑菌药物,并用于细菌性感染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有技术的缺点:
1.在过去的研究中,从植物中提取分离次生代谢产物是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植物生长周期较为固定,且受季节、气候、土壤等多方面影响,产物的多样性及重现性较差;一些植物中生物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含量极微,长期开发利用容易造成资源匮乏甚至枯竭。且植物生长周期漫长,导致获取目标产物的工期较长。
2.现有抗生素并不能缩短感染沙门氏菌患者的病程,而且会促使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产生耐药菌株,使患者的排菌时间延长,造成患者相关疾病的症状加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部分问题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部分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抗菌化合物,结构式为下式三个化合物中的任一一个:
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上述的一种抗菌化合物在制备抗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至少一种的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大学,未经湖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72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