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菇菌株ZNK-MS-08、培养方法、平菇培养基及培养基添加剂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507356.4 申请日: 2021-05-10
公开(公告)号: CN113308381B 公开(公告)日: 2022-06-28
发明(设计)人: 明松;晏礼明;李赛飞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中农科食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R1/645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孙怡
地址: 223800 江苏省宿***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菌株 znk ms 08 培养 方法 培养基 添加剂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菇菌株ZNK‑MS‑08、培养方法、平菇培养基及培养基添加剂。本发明提供的平菇菌株ZNK‑MS‑08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375。该菌株在以添加有无机硒和高有机硒菌体蛋白多肽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后,可以生产高有机硒富集平菇产品,该产品总硒含量超过200mg/kg干重,而且有机硒占总硒含量超过99%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菇菌株ZNK-MS-08、培养方法、平菇培养基及培养基添加剂。

背景技术

硒是氧族元素,在人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硒是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出现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的,该氨基酸在人体中对应有单独的密码子,因此硒元素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在人体中是以还原态起到抗氧化保护作用的。由于目前最容易获得的较纯的硒原料是氧化态的亚硒酸盐,因此采用无机亚硒酸钠作为培养基添加原料生产富硒蕈菌产品有众多方案。由于亚硒酸的氧化态特性,需要通过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将其变为还原态的硒才会成为人体需要的硒。但是当硒浓度较高时,将消耗大量其它的抗氧化物质,且容易被还原成不溶解的元素硒。因为无论氧化态的亚硒酸钠和不溶的元素硒对细胞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生产富硒蕈菌的菌株需要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且能迅速还原+4价的亚硒酸盐到-2价的硒离子才能形成对高浓度的亚硒酸钠的耐受。

对于生产富硒蕈菌产品,提高还原态硒含量是至关重要的。相较于无机的亚硒酸钠,在富硒的过程中将亚硒酸钠替换成为有机硒,不仅可以降低无机硒的毒性,提高硒转化率,而且有机硒种类更为多样,有利于增加有机硒的吸收和利用。

中国专利201610999318,201510055968公开了含有富硒酵母为主要硒源的培养基。纯利用酵母硒作为单一硒源,虽然有机硒比例达到很高水平,但相比一般无机亚硒酸钠作为硒源的培养基,硒的吸收效率并不高,因此成本过于昂贵。

中国专利201811445791,201811445793,201810274966,201710051828和201511033822公开了不同的培养基栽培富硒平菇。但栽培平菇时所用的硒源均为无机亚硒酸钠,且没有明确测量有机硒的含量。中国专利201510105458公开的采用无机亚硒酸钠为唯一硒源的高浓度硒培养基,其蘑菇中总硒含量可达到300~600μg/kg,但没有说明其中的有机硒含量比例。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平菇菌株、平菇培养基、培养基添加剂及培养方法来高效实现富含有机硒的菌菇的培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生产高比例有机硒的平菇菌株ZNK-MS-08、平菇培养基、培养基添加剂及培养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菇菌株ZNK-MS-08,该菌株于2020年3月3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分类命名为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375。

CGMCC No.19375是从一株耐受高浓度亚硒酸钠培养基的平菇菌株中经过108代高亚硒酸钠培养基驯化定向诱变得到的。该菌株能够富集硒并能将无机亚硒酸钠还原成为“0”价元素硒或还原性更高的有机硒。且经培养后,可获得总硒含量高且有机硒占总硒含量高的平菇。

实际生产栽培过程中CGMCC No.19375可以将大量的无机硒还原成红色的零价元素硒和有机硒,但元素硒仍属于无机硒。零价无机元素硒由于不溶于任何分散系统,进入体内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故本发明进一步研究了提升该菌株CGMCC No.19375转化无机亚硒酸盐为有机硒效果的方法。最终所栽培出的富硒平菇中,总硒含量高,有机硒占总硒含量超过99%以上,大大提高了富硒平菇的品质。进而提出了平菇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ZNK-MS-08在培养总硒含量高且有机硒占总硒含量高的平菇中的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农科食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江苏中农科食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73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