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融合标签促溶壳聚糖酶表达的方法、重组融合壳聚糖酶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20358.7 | 申请日: | 202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5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饶犇;周荣华;刘晓艳;闵勇;廖先清;黄大野;朱镭;陈伟;石丽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5/70 | 分类号: | C12N15/70;C12N15/62;C07K19/00;C12N9/42;C12P19/26 |
代理公司: | 重庆纵义天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2 | 代理人: | 曾娟 |
地址: | 430064***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融合 标签 促溶壳 聚糖 表达 方法 重组 | ||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融合标签促溶壳聚糖酶表达的方法、重组融合壳聚糖酶,在来源于芽孢杆菌的壳聚糖酶MH636588.1基因上融合融合标签sfGFP,mCherry,cl7,并在标签与壳聚糖酶基因之间加入TEV酶切位点序列SEQ ID No.4;同时在目标基因的C端融合12*HIS,通过镍柱实现对目的蛋白的纯化;通过TEV酶切,将融合标签切下来,获得纯酶。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融合标签,促进壳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的方法,通过标签的促溶,获得可以催化壳聚糖制备壳寡糖的工程酶,为壳寡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种新酶,也为壳寡糖的异源表达提供一种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融合标签促溶壳聚糖酶表 达的方法、重组融合壳聚糖酶。
背景技术
目前,甲壳素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第二大可再生资源,也是除蛋白质外数 量最大的天然含氮有机化合物,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聚合而 成的直链多聚体。甲壳素部分或完全脱去乙酰基生成的衍生物为壳聚糖。由于壳 聚糖主要来源于生物体,具有无毒、无害、安全可靠、易生物降解、不造成二次 污染等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如食品、医药、生物材料、污水处理等具有重要的 应用。但同时因为壳聚糖的水溶性差,限制了其在更多领域的进一步应用。而壳 聚糖的降解产物壳寡糖,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已在农业、医药、功能性食品等多 领域表现出更好的应用效果。
壳聚糖降解制备壳寡糖有化学法与生物法。化学法是通过强酸在高温条件下 断裂多糖间的糖苷键,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及能源的高耗;产物组分不容易控制, 产物得率低。所以,国内外主要选择生物酶法水解壳聚糖。由于壳聚糖的结构类 似纤维素,目前发现有30多种非专一性的酶能水解壳聚糖,如纤维素酶、蛋白 酶、脂肪酶等,但这些酶产生的壳寡糖产物成分比较复杂,反应过程不容易控制; 另酶的水解活性较低,相对产品成本高。而利用专一性的壳聚糖酶,特异性降解 壳聚糖,可得到高产量的壳寡糖。由于其反应特异性强,壳聚糖的转化率、产物 分子量分布、酶解产物稳定性及副产物的生产,都要较化学法与非专一性酶法有 巨大的优势。另可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水解制备不同系列分子量的寡糖混合物, 因此在生产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作为制备壳寡糖的首选。壳聚糖酶主要来源 于细菌与真菌。壳聚糖酶在天然宿主中不能持续表达,需要一定的诱导底物;并 且宿主分泌量低,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国内外研究者一方面继续从 自然界中筛选产壳聚糖酶的菌株,优化其产酶条件;另一方面利用分子生物学手 段构建基因工程菌株,以获得高产菌,实现壳聚糖酶的高效表达。
壳寡糖产业中,生产成本是限制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因素。构建高效的工程菌, 提高酶活表达,优化后处理技术和制剂技术,是降低其生产成本,助推规模化、 产业化的关键。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壳聚糖降解制备壳寡糖的方法中,化学法是通过强酸在高温条件下断 裂多糖间的糖苷键,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及能源的高耗;产物组分不容易控制,产 物得率低。
(2)由于壳聚糖的结构类似纤维素,目前发现有30多种非专一性的酶能水 解壳聚糖,但这些酶产生的壳寡糖产物成分比较复杂,反应过程不容易控制;另 酶的水解活性较低,相对产品成本高。
(3)壳聚糖酶在天然宿主中不能持续表达,需要一定的诱导底物;并且宿 主分泌量低,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
筛选到合适的表达载体和宿主用来表达壳聚糖酶。
得到合适的融合标签,促进壳聚糖酶的表达和可溶性。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
建立起壳聚糖酶的大规模表达平台和技术,为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建立起从壳聚糖制备壳寡糖的工艺路线,为低成本制备壳寡糖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未经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03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山楂批量切块设备
- 下一篇:软包电芯、其制造方法及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