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列车应急运行策略的生成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27871.9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4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朱雨桐;卓丛林;刘伟志;邱腾飞;刘东辉;唐蕾;夏菲;杜玉亮;郭碧霄;刘佳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B61L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周永君;叶明川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应急 运行 策略 生成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列车应急运行策略的生成方法及装置,涉及列车应急运行指导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在列车进入应急运行状态后,获取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列车所在线路的线路信息;根据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判断所述列车利用现有的动能是否能够惰行到应急停车点;若所述列车能够利用现有的动能惰行到应急停车点,则根据所述列车现有的动能、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确定所述列车的制动起始位置;根据所述列车的制动起始位置,生成所述列车的应急运行策略。所述装置用于执行上述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列车应急运行策略的生成方法及装置,减少了列车应急运行状态的总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应急运行指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列车应急运行策略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带有车载储能设备的列车,在无接触网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应急自走行能力。当接触网停电导致列车处于应急状态时,车载储能设备需提供列车应急运行期间的牵引能耗,除此之外,车载储能设备还需为列车应急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等基本车载系统提供电量。由于列车安装空间与能量密度的限制,车载储能设备的容量非常受限,因此,在应急状态下如何规划列车运行曲线以满足车载储能设备容量并实现就近应急停车点停车非常重要。
针对列车在应急运行状态下的此种特点,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列车应急自走行的指导方法:当接触网发生故障时,将列车从故障发生到应急运行到目标车站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临时停车选择阶段、应急处置准备阶段和应急运行阶段,基于以上三个阶段进行系统顶层设计,重点突出对列车应急自走行整个过程的指导。
但是,目前的这种对列车应急自走行的指导过程,没有以降低列车应急运行能耗为目标对列车的应急运行策略进行规划,造成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列车应急运行策略的生成方法及装置,能够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列车应急运行策略的生成方法,包括:在列车进入应急运行状态后,获取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列车所在线路的线路信息;根据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判断所述列车利用现有的动能是否能够惰行到应急停车点;若所述列车能够利用现有的动能惰行到应急停车点,则根据所述列车现有的动能、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确定所述列车的制动起始位置;根据所述列车的制动起始位置,生成所述列车的应急运行策略。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判断所述列车利用现有的动能是否能够惰行到应急停车点包括:根据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计算所述列车利用现有的动能能够在所述线路上运行的最大距离;判断所述列车应急运行的起始点与所述应急停车点之间的线路距离是否大于所述最大距离;若所述列车应急运行的起始点与所述应急停车点之间的线路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距离,则确定所述列车能够利用现有的动能惰行到应急停车点。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列车现有的动能、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确定所述列车的制动起始位置包括:根据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从列车的应急运行的起始点开始计算所述列车的惰行曲线,并从所述应急停车点开始反向计算所述列车的制动曲线;将所述惰行曲线与所述制动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线路位置作为所述列车的制动起始位置。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列车利用现有的动能不能够惰行到应急停车点,则根据所述列车的特征信息以及所述线路信息,利用动态规划算法计算所述列车运行到应急停车点的最低能耗速度曲线;根据所述最低能耗速度曲线,生成所述列车的应急运行策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78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七自由度穿刺机器人
- 下一篇:贴合方法及贴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