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携纱器及其携脱纱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28570.8 | 申请日: | 2021-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7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杨继毓;张荣成;刘志军;朱奇;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C3/00 | 分类号: | D04C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崔立青 |
地址: | 2100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携纱器 及其 携脱纱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携纱器,其包括沿第一轴线延伸的连接柄,连接柄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安装端和携纱端,在携纱端上安装有一携纱头;携纱头包括沿第一轴线延伸的前臂部和后臂部,该后臂部连接在前臂部背离安装端的一端上;沿第二轴线,后臂部位于前臂部的一侧;前臂部与后臂部之间形成一携纱孔和一线道,该线道具有弯曲部;线能够经线道进入到携纱孔内,当线经过线道时,能够使线和线道两者中、至少之一者产生弹性形变,当线位于携纱孔内时,线处于自由状态,且线能够在携纱孔内自由移动。本申请还公开了携脱纱方法。本申请能减少纱线脱钩问题,降低携纱器携纱故障率,减少织物点状低密度缺陷,提升了织物内部质量均匀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携纱器及其携脱纱方法。
背景技术
立体织物是指以高性能纤维及其制品为原材料,通过特殊的加工成型工艺与专用设备,使纤维在三维空间内按着一定的运动规律交织而成的空间增强体,通常作为增强体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的热透波、承载等材料。其中,作为承载增强体的三维五向立体织物与2.5D立体织物是分别以三维五向编织技术、2.5D浅交弯/直连技术为基础,依靠方机内的携纱器的规律携纱运动与人工辅助编织而成高性能立体织物。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承载材料的快速发展,材料使用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并且材料产品化(多规格、大尺寸、短周期)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现有的立体织物已具备成熟工艺,但携纱器、单元方机等工艺实现装置,特别是携纱器,成为制约立体织物大批量产品化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携纱器,如由聚氨酯橡胶材料做成的携纱器载体与铁质灯钩组成的携纱器,在实际生产中,随着操作工人操作技能的提升、编织速度的加快,此类携纱器显现出运动阻力大、纱线易从灯钩开口处脱落、灯钩跘纱线、纱线难挂取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对织物质量产生影响,逐渐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携纱器,其包括一长度沿第一轴线延伸的连接柄,该连接柄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为安装端和携纱端,在该携纱端上安装有一携纱头;
该携纱头包括沿第一轴线延伸的前臂部和后臂部,该前臂部设置在携纱端上、并朝背离安装端的方向延伸,该后臂部连接在前臂部背离安装端的一端上;沿第二轴线,该后臂部位于前臂部的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该前臂部与后臂部之间形成一携纱孔和一线道,该携纱孔具有一进孔口,该线道隔断该携纱孔的外表面并经该进孔口连通该携纱孔;该线道具有至少两个弯曲部和一朝向安装端的进线口,相邻两个弯曲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线能够经该线道进入到该携纱孔内,当该线经过该线道时,能够使该线和该线道两者中、至少之一者产生弹性形变,当该线位于该携纱孔内时,该线处于自由状态,且该线能够在该携纱孔内自由移动;该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相垂直,第一方向与第二轴线平行。
该携纱头为一整体件,由钢、铝合金、铜等金属板整体切割或浇注而成,或由玻纤增强尼龙等非金属材料制备而成,并使孔及线道的表面光滑。
上述设计使进线口形成豁口,较为突出、明显易找,能够使线快速对准进线口;能够使线在外力推动下顺利进入到携纱孔内,并使线呈自然状态。实现自适应的开口闭合功能,满足线顺利进入携纱孔且并避免线自由地滑落出线道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线道上设置了弯曲部,呈弯曲状,较为曲折,在没有外力依照线的道走向进行推动时,线将保持在携纱孔内,不会从线道脱离出携纱孔,脱离携纱器造成脱钩问题。线在携纱孔内呈自由状态,能够在孔内自由滑动,因而实现线长短的自适应调节。
本申请能够使携纱器的制备工艺简化、固化、标准化,以进行标准化批量生产。本发明在实现携纱功能的同时,在结构上明显减少纱线脱钩问题,降低携纱器携纱故障率,采用本申请,携纱出错率减少83%,因而减少了织物点状低密度缺陷,提升了织物内部质量均匀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了携纱效率。同时,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操作工法的进一步优化,从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整体件的设计,对于简化携纱器的加工制备方式,提升制备效率,是极有必要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285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