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洞口的预制叠合板双向底筋智能化布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56394.9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6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贾璐;吕憬;志清;曾思智;黄磊;秦嵩;王雪飞;颜悦;罗晓东;王晨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袁红梅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洞口 预制 叠合 双向 智能化 布设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洞口的预制叠合板双向底筋智能化布设方法。本发明通过提取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编程语言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其主要步骤包括提取叠合板模型的底面数据,根据底面上四条边进行点线位置的偏移,得到叠合板底筋的定位线,将洞口处的钢筋定位线根据洞口碰撞位置,选取弯绕方向进行钢筋弯绕,得到弯绕后底筋的钢筋定位线,最后生成钢筋实体模型。本发明利用计算机编程语句,有效避免底部钢筋与洞口的碰撞,实现了叠合板底部钢筋的准确定位。其中创新性的对洞口处需要弯绕的钢筋进行自动化弯绕的参数设计,保证了后期钢筋量统计的准确性,为钢筋的精确下料奠定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BIM技术,对BIM三维模型多洞口的预制叠合板中的底筋的空间位置进行参数化设置,使钢筋实体模型的高精度布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预制叠合板具有整体性能良好,连续性和整体刚度大的特点。高精度底筋布置的预制叠合板有利于钢筋的下料,对现场钢筋绑扎过程中的钢筋绑扎顺序,特别是在预留洞口处的绑扎位置有很好的技术指导作用。在预留洞口处的钢筋布置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钢筋与洞口碰撞,不仅无法正确表达图纸信息,同时使得洞口处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对于多洞口叠合板内部钢筋的深化设计仅仅停留在视觉效果阶段。例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软件,可以采用手动对钢筋进行布置,但是操作复杂,且碰撞问题严重。目前市面上的其他对于叠合板内部钢筋能快速布置的插件,布置规则混乱,可调参数较少。同时在操作方面,面对预留洞口位置不同的叠合板,利用Revit系列软件,建模人员无法通过复制已经手工布置的底筋到其他不同预留位置的洞口处,全部采用手工建模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无法达到二维图纸所需要的精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洞口的预制叠合板双向底筋智能化布设方法,要解决现有BIM技术深化设计过程中,效率低下费时费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洞口的预制叠合板双向底筋智能化布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中已经布置有洞口的预制叠合板混凝土模型,同时得到该模型的 ID。
步骤二:获取步骤一中叠合板表面的基本参数。
步骤三:筛选得到叠合板下表面的四条外边,将下表面的边按其长度进行从小到大排序,并进行两两分组。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已分组完成的叠合板长边方向两边的起点和终点相连,得到短向钢筋的初始定位线,并且将初始定位线向两边方向延长,再将延长后的短向钢筋初始定位线根据偏移长度列表进行偏移,得到短向钢筋定位线。同理,得到长向钢筋定位线。
步骤五:根据步骤二获取叠合板混凝土模型洞口半径与圆心数据。
步骤六:根据步骤四和步骤五获取的长向钢筋定位线和洞口数据,判断洞口是否与长向钢筋定位线相交,若两者相交,将洞口圆心分别沿着短向钢筋定位线所在的两个方向偏移对应洞口半径+10的距离,得到长向钢筋定位线的两个顶点。再获取与长边方向相交的洞口所在的短边方向的顶点,交点,以及圆心到长边顶点的距离。同理,得到与短向钢筋相交的洞口所在的长边方向顶点、交点与圆心,以及圆心到短边顶点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未经南昌大学;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63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