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耐磨光固化UV漆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2860.2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2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吴浩;关存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名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14 | 分类号: | C09D175/14;C09D163/10;C09D7/62;C08G71/04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刘念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光固化 uv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耐磨光固化UV漆,属于化工涂料技术领域,以解决光固化UV漆所使用的树脂原料耐水性较弱,不具备拒水抗油性能。该高耐磨光固化UV漆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环氧丙烯酸酯20‑40份、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20‑40份、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15‑25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5‑15份、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0‑20份、光引发剂1‑5份、耐磨填料5‑15份、气相二氧化硅5‑10份、流平剂0.1‑1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高耐磨光固化UV漆的制生产工艺。本发明中通过添加自制的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规避了异氰酸酯的高毒性和湿敏性等问题,并且含氟链段的引入增添了拒水抗油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涂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耐磨光固化UV漆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UV固化过程指的是液态树脂经UV光照后变成固态的过程,所涉及的反应大多是光引发的链式聚合反应——通过聚合体系的分子量增大,并形成交联网络,从而变成固态干膜,光引发聚合反应主要包括光引发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自由基-阳离子混杂聚合。参加聚合的光固化预聚物要含有可以在UV光下产生自由基从而交联聚合的双键或环氧基团,其种类繁多,性能和成本都大相径庭,其中应用较多的包括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不饱和聚酯、多烯/硫醇体系、水性丙烯酸酯以及阳离子固化用预聚物体系等。
参考中国专利CN103031052B公开的一种高抗振动耐磨UV光固化面漆,包括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原料:六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20%-50%,四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20%-30%,三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10%-20%,有机无机杂化聚氨酯丙烯酸酯2%-8%,单官能度活性稀释剂0-10%,多官能度活性稀释剂0-10%,分散剂0-0.5%,流平剂0-1%,气相二氧化硅0-10%,蜡浆0-10%,光引发剂3%-6%,性能改质剂1%-5%,混合溶剂5%-45%,其性能好、可靠性高,在振动耐磨方面较为突出,但是其UV光固化面漆由于树脂含有亲水基,因此耐水性较弱,不具备拒水抗油性能,大大影响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耐磨光固化UV漆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于光固化UV漆所使用的树脂原料含有亲水基,因此耐水性较弱,不具备拒水抗油性能,大大影响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时间。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耐磨光固化UV漆,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环氧丙烯酸酯20-40份、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20-40份、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15-25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5-15份、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0-20份、光引发剂1-5份、耐磨填料5-15份、气相二氧化硅5-10份、流平剂0.1-1份;
该高耐磨光固化UV漆由如下步骤制成:
将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和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混合后在转速250-300rpm条件下搅拌10min,向其中加入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和环氧丙烯酸酯继续搅拌20min,再加入气相二氧化硅、耐磨填料和流平剂搅拌30min,最后加入光引发剂搅拌10min后用300目过滤网过滤,得到高耐磨光固化UV漆。
进一步,所述光引发剂为芳香酮类、苯偶姻及其衍生物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流平剂为聚硅氧烷聚醚共聚物。
其中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由如下步骤制得:
步骤S1,取N,N’-二甲基-1,3-丙二胺、三乙胺于三口烧瓶中,向其中加入二氯甲烷,搅拌均匀后,冰水浴下逐滴滴加全氟丁基磺酰氟,在20min内滴加完毕,而后反应2-3h,再升温至45℃反应4h,抽滤,重结晶,得到中间体1;
反应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名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名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28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