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压机自动加工检测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9916.7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9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杨锋;朱立坚;李睿;张建;钟茵;陈军;杜长林;赵亦东;王俊;何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C51/00 | 分类号: | B21C51/00;B21D22/16;B21D43/10;B21D37/18;B21D43/2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马全亮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压机 自动 加工 检测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压机自动加工检测机构,属于筒体零件塑性成形技术领域。该自动加工检测机构主要包括储料单元、执行单元、检测单元。储料单元主要包括储存毛坯的储料箱、起料架及起料装置;执行单元主要包括龙门架、以及实现自动装卸工件的机械手臂、龙门架移动导轨以及机械手臂丝杠导轨;检测单元主要包括检测架,以及在测量架上用于测量旋压壳体尺寸的红外线测距仪、可伸缩测量臂、超声波测厚仪、滑动轨槽、支撑滚轮、丝杠导轨等,用于进行旋压壳体尺寸检测。本发明实现旋压壳体的加工检测一体化,可广泛地应用与汽车、航天、航空等制造领域,有效地提高筒体零件的加工及检测效率,实现旋压设备的全天候运转,提高生产力,降低劳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压机自动加工检测机构,属于筒体零件塑性成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强力旋压工艺广泛地应用在航天航空领域,因其较高的材料利用率及成形精度,被认为是制造各种薄壁类无缝筒体的最佳工艺。目前强力旋压在生产过程中皆需进行人工辅助,包括涂抹润滑油、装坯、卸料等工步皆需人工操作,提高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增加了安全风险,降低了生产效率。且旋压完成后需要操作工人对旋压筒体进行尺寸检测,各种检测量具的使用也要求操作工人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造成了劳动成本的增加,占用劳动力,且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对于旋压筒体的尺寸检测精度完全依靠人工,容易造成检测数据误差,降低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筒体零件旋压加工的自动、高效上下料及检测的机构。该机构通过储料单元与执行单元的联合运动,实现旋压壳体的自动上、卸料作业,通过检测单元的自动测量架实现旋压壳体的自动检测作业,三个单元的联合运动,实现旋压可自动加工检测的往复循环作业。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筒体零件的旋压加工成形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旋压机自动加工检测机构,包括:储料单元、执行单元和检测单元;储料单元包括储料箱(1)、起料架(2)、起料装置(3)、驱动电机(4)、起料底板(11)、液压支撑轴(12)、活动铰链(13)、起料底座(21)、起料支座(22)和第一丝杠导轨(23);
所述储料箱(1)的底部设有起料底板(11),起料底板(11)下方设有可伸缩的液压支撑轴(12),起料底板(11)与储料箱(1)上设置的出料口(14)边缘通过活动铰链(13)连接;所述出料口(14)前方设置有水平放置的起料底座(21),起料底座(21)两端安装有竖直的起料装置(3),起料装置(3)内设置有第一丝杠导轨(23),起料架(2)的两端通过起料支座(22)连接第一丝杠导轨(23),起料装置(3)外部连接驱动电机(4);
筒状毛坯储存在储料箱(1)内,可伸缩的液压支撑轴(12)伸长,顶起储料箱(1)底部的起料底板(11),形成斜坡,筒状毛坯滚动滑出储料箱(1)的出料口(14),落在起料底座(21)上,同时驱动电机(4)运转,带动第一丝杠导轨(23)运动,通过起料支座(22)带动起料架(2)架起筒状毛坯从起料底座(21)上升起,完成出料作业;
执行单元包括龙门架(5)与机械臂(7),龙门架(5)通过滑动导轨实现前后移动,机械臂(7)则在龙门架(5)移动到位后左右移动,机械臂(7)前端实现润滑油的喷溅与压缩空气的喷射,实现对旋压芯模的润滑以及对旋压壳体的清洁;机械臂(7)在卸料后,通过检测单元对旋压壳体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进行测量。
进一步的,所述起料底座(21)中部存在与起料架(2)外形尺寸一致的凹槽,起料架(2)未升起时完全藏于起料底座(21)凹槽内;筒状毛坯滚动滑出储料箱(1)的出料口(14)后落在起料底座(21)上的凹槽位置;所述起料架(2)通过第一丝杠导轨(23)实现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单元还包括滑动导轨(6)、移动支座(9)、第二丝杠导轨(10)、第一驱动装置(51)、第二驱动装置(52)以及第三驱动装置(5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未经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99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