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3937.8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7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周元聪;陈瑞;刘继伟;余洪;尹先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F16H5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黄启梅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油路 系统 汽车 | ||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此系统将油冷器循环油路集成在变速器壳体中,使变速器壳体更紧凑,并提升了变速器壳体的密封性。该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包括:在混动变速器主壳体内形成的第一进油油道和第一回油油道;在混动壳体内形成的第二进油油道和第二回油油道;所述第一进油油道和所述第二进油油道通过固定在所述混动壳体上的转接件内部形成的油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油道和所述第二回油油道通过固定在所述混动壳体上的油冷器内部形成的油道连通;所述第二回油油道和所述第一回油油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油道和所述第一回油油道通过固定在所述混动变速器主壳体上的液压装置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变速器设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变速器通过油冷器控制其内部变速器油的工作温度,变速器油则通过油路在油冷器和变速器之间循环。某公司前期设计的混动变速器的油冷器外置循环油路参考图1,油管12通过油管连接头11、转换接头16、接头螺塞15与油冷器13以及变速器壳体14连接。由于油管12和各接头11、16的外置,导致变速器在整车机舱中占据较多的布置空间,不利于紧凑化和小型化设计;组成循环油路的零部件属于外置,装配工艺较为复杂,且运输和工作过程中容易引起磕碰损坏,制造管控的成本较高;油管12和连接头11之间、连接头11和壳体14之间、连接头11和油冷器13之间的共7个密封点均是暴露在变速器外部,更容易因泄漏而影响变速器外观,增加售后投诉风险和维修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此系统将油冷器循环油路集成在变速器壳体中,使变速器壳体更紧凑,并提升了变速器壳体的密封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包括:
在混动变速器主壳体内形成的第一进油油道和第一回油油道;
在混动壳体内形成的第二进油油道和第二回油油道;
所述第一进油油道和所述第二进油油道通过固定在所述混动壳体上的转接件内部形成的油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油道和所述第二回油油道通过固定在所述混动壳体上的油冷器内部形成的油道连通;所述第二回油油道和所述第一回油油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油道和所述第一回油油道通过固定在所述混动变速器主壳体上的液压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油油道、所述第一回油油道、所述第二进油油道和所述第二回油油道均通过压铸后机加工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二回油油道和所述第一回油油道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进行密封;
所述第一回油油道通过在所述混动变速器主壳体内部形成的回油过滤腔和所述混动变速器主壳体上形成的主壳体回油口连通至所述液压装置的回油端;
所述第一进油油道通过在所述混动变速器主壳体上形成的主壳体进油口连通至所述液压装置的出油端。
优选地,所述转接件内部形成的油道和所述第二进油油道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进行密封;
所述转接件内部形成的油道和所述第一进油油道之间通过橡胶密封垫进行密封。
优选地,所述混动壳体上还设置有实现所述第二进油油道和所述油冷器内部形成的油道连通的混动壳体进油口;以及实现所述第二回油油道和所述油冷器内部形成的油道连通的混动壳体出油口;所述混动壳体进油口和所述混动壳体出油口内均布置有密封圈。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39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织管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下一篇:票据的点击交易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