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入合成后连续LEC与VGF结合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606788.0 申请日: 2021-06-01
公开(公告)号: CN113308738B 公开(公告)日: 2022-06-17
发明(设计)人: 王书杰;孙聂枫;卜爱民;付莉杰;邵会民;刘峥;徐森锋;史艳磊;李晓岚;王阳;孙同年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主分类号: C30B29/40 分类号: C30B29/40;C30B11/00;C30B15/00
代理公司: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代理人: 王苑祥;高宁宁
地址: 050000 河北*** 国省代码: 河北;1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注入 合成 连续 lec vgf 结合 制备 化合物 半导体 晶体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注入合成后连续LEC与VGF结合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方法,包括步骤A、将制备化合物的系统抽真空并充入惰性气体;步骤B、加热使合成坩埚内的金属原料和氧化硼Ⅰ熔化;步骤C、加热使氧化硼Ⅱ熔化,合成注入系统向下移动使注入合成管的端部移动至合成坩埚的金属原料内合成第一熔体;步骤D、缓慢降低VGF坩埚内的压力使第一熔体进入VGF坩埚内形成第二熔体等步骤。本发明的上部为VGF生长部,下部为合成部;通过倒吸进入VGF生长部,同时VGF生长部配置籽晶杆和观察系统,还能进行气体控制。实施在开始LEC高温度梯度引晶体和放肩,然后利用已经长大的晶体进行低温度梯度下的VGF晶体生长,实现较高成品率下制备高品质低缺陷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入合成后连续LEC与VGF结合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具有挥发元素的化合物半导体,例如磷化铟、磷化镓等材料。

背景技术

磷化铟、磷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微波及毫米波器件、太阳能电池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在航空航天、网络通讯、雷达等军用及民用领域应用广泛。

化合物半导体的合成方法主要由:直接合成、扩散合成和注入合成等。对于磷化铟、磷化镓等高饱和蒸气压的物质,通常需要扩散合成和注入合成。注入合成可以大幅缩短合成时间,可以避免杂质的引入,提高材料纯度。而注入合成后直接制备晶体,既可以减少晶体的制备时间又可以减少制备步骤,大幅晶体的物理品质。

最常用的半导体晶体的生长方法有:液封直拉技术(Liquid EncapsulatedCzochralski, LEC),蒸气压控制直拉技术(Vapor Pressure-Controled Czochralski,VCZ),热屏直拉技术(Hot Wall Czochralski, HWC),以及全液封直拉技术(FullyEncapsulated Czochralski, FEC);Bridgman 技术分为:垂直布里奇曼技术(VerticalBridgman, VB),水平布里奇曼技术(Horizontal Bridgman, HB),垂直梯度凝固技术(Vertical Gradient Freezing, VGF)以及水平梯度凝固技术(Horizontal GradientFreezing, HGF)等。

其中,液封直拉技术(LEC)和垂直梯度凝固技术(VGF)是制备磷化铟和磷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最主要的方法。利用液封直拉技术(LEC)可以获得高的生长界面温度梯度,制备晶体的成品率较高,但是缺陷密度高。垂直梯度凝固技术(VGF)由于生长界面的温度低度低且热场稳定等特点,可以制备低缺陷的晶体,但是其成品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注入合成后连续LEC与VGF结合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方法,上部实现LEC和VGF联合晶体生长,下部实现熔体注入合成;通过气体压力控制,实现熔体倒吸进入VGF坩埚中。本发明在开始进行高温度梯度下的LEC引晶和放肩来抑制孪晶,然后在VGF坩埚的剩余熔体中进行VGF生长制备低缺陷的晶体。实现较高成品率下制备高品质低缺陷晶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入合成后连续LEC与VGF结合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方法,基于制备化合物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主炉体、位于主炉体上方的上炉体、位于主炉体内的合成坩埚和合成注入系统、位于上炉体内的VGF坩埚以及籽晶杆,合成坩埚内装有金属原料和氧化硼Ⅰ,VGF坩埚内装有氧化硼Ⅱ,在VGF坩埚的底部设有吸液管,合成注入系统中装有非金属原料,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制备化合物的系统抽真空至10-5Pa-10Pa,然后向系统内充入惰性气体;

步骤B、加热合成坩埚至合成温度使合成坩埚内的金属原料和氧化硼Ⅰ熔化,然后将合成坩埚向上移动至合成位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7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