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离式气压型辅助动力空气管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9832.3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3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马松;王永庆;张志伟;刘素萍;刘方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清软创想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C7/27 | 分类号: | F02C7/27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刘传准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气压 辅助 动力 空气 管路 系统 | ||
本申请属于飞机空气管路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离式气压型辅助动力空气管路系统。所述结构包括多通接头,所述多通接头连接有输入空气管路及输出空气管路,通过所述输入空气管路连接飞机辅助动力装置,通过所述输出空气管路连接至飞机发动机的起动控制阀,其中,所述输入空气管路包括第一管路段及第二管路段,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之间通过单向引气活门连接。此种分离式气压型辅助动力空气管路系统能够有效减少空气压力损失和温度损失,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辅助动力引气装置的功率标准,进而小型化,从而减轻飞机重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飞机空气管路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离式气压型辅助动力空气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采用辅助动力为发动机起动提供能量已经成为现代先进军用作战飞机的标准配置,通过空气管路系统将辅助动力生成的压缩空气传递至空气涡轮起动机,后者将气压能量转化为轴功率输出,从而带动飞机附件机匣及液压泵、发电机、发动机功率轴工作。由于空气管路系统是将辅助动力生成的气压功率传递至空气涡轮起动机,其系统的效率对飞机第二动力系统设计、辅助动力选型、空气涡轮起动机匹配以及发动机地面起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传统型号设计过程中,起动系统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在GJB 241A-2010、GJB2187A-2015、HB 6630-92中都由详细的规定。
目前在国家执行的相关标准领域尚没有空气管路系统设计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主要是依据飞机的系统布置及结构空间开展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系统结构的功能集成为目标,往往会系统空气管路的效率,导致压缩空气在管路流动过程中造成较大的损失。
2、为保证空气管路系统出口气流压力等参数,往往通过提高进口的压力参数,会造成气源发生装置如辅助动力付出较大的代价如提高引气增压比等。
3、空气管路系统损失较大会造成发动机起动性能受限,起动时间和点火性能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需要单独在空气管路上布置增压装置,弥补空气管路系统的损失,会造成系统额外的重量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分离式气压型辅助动力空气管路系统,包括多通接头,所述多通接头连接有输入空气管路及输出空气管路,通过所述输入空气管路连接飞机辅助动力装置,通过所述输出空气管路连接至飞机发动机的起动控制阀,其中,所述输入空气管路包括第一管路段及第二管路段,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之间通过单向引气活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分离式气压型辅助动力空气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接头包括“Y型”四通接头,所述“Y型”四通接头包括:
第一输入接口,通过所述输入空气管路连接所述飞机辅助动力装置;
第二输入接口,连接地面引气装置;
第一输出接口,通过一路输出空气管路连接一个发动机;
第二输出接口,通过另一路输出空气管路连接另一个发动机。
优选的是,所述“Y型”四通接头,所述第一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接口和/或所述第二输出接口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夹角大于120°。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输出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的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输入接口的轴线对称布置。
优选的是,所述单向引气阀具有气路通道,所述气路通道内具有单向阀门,所述气路通道的具有单向阀门处的内径大于两端口的内径。
优选的是,所述多通接头包括多个接口,多个接口均为凹接口或凸接口,空气管路的接口以多通接头的接口相异的接口与其连接。所述凹接口的端面有槽状凹陷,凸接口的端面环状凸起,槽状凹陷与环状凸起相互咬合。
优选的是,所述槽状凹陷设置有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清软创想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北京清软创想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8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