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23303.9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7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奚琳;向阳;时培成;李增产;王静平;漆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D1/24 | 分类号: | B60D1/24;B60J5/1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组态 空间 可重构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和对接装置,对接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车体上的网罩、可移动的设置于网罩中的拉杆和设置于第二车体上且用于将由拉杆施加的拉力传递至第二车体的对接头,对接头具有让拉杆插入的对接孔。本发明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通过设置对接装置,可以实现两个车体的可靠对接,并可以实现一车变2车的切换模式,空间整合满足中国汽车家庭多样化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
背景技术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对于传统汽车行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需求:首先,夫妻上下班忙碌,不再满足仅一辆车。但若一户两车,小区停车位配比将会受限;其次,目前私家车以5座居多,然二胎家庭或者祖孙三代驾车出行,5座汽车显然空间不够,7座汽车是利用后备箱设计的,空间拥挤;再次,中国高密度的交通与停车难的问题给车身小型化提出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目的是实现两个车体的可靠对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和对接装置,对接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车体上的网罩、可移动的设置于网罩中的拉杆和设置于第二车体上且用于将由拉杆施加的拉力传递至第二车体的对接头,对接头具有让拉杆插入的对接孔。
所述拉杆包括拉杆本体和设置于拉杆本体上且用于插入所述对接孔中的拉杆头,所述对接头包括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的对接套管和设置于所述对接孔中且用于接受由拉杆头施加的拉力的固定块,固定块设置两个且两个固定块为沿周向均匀分布,两个固定块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对接头的厚度且小于对接头的宽度,拉杆头插入对接孔中后与两个固定块相接触。
所述对接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拉杆本体上的弹性元件和设置于拉杆本体上的限位块,弹性元件和限位块位于所述网罩的内部且弹性元件夹在限位块和网罩的端部之间。
所述对接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拉杆进行直线移动的第一执行器和用于控制拉杆进行旋转的第二执行器,第一执行器和第二执行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车体上。
所述第二执行器为电机,所述拉杆本体的端部设置让第二执行器的电机轴的端部插入的安装孔,安装孔为多边形孔,电机轴的端部与安装孔的形状相匹配。
所述对接装置设置多个。
所述第一车体的尾部设置第一后车门和用于控制第一后车门进行开闭的第一开闭控制机构,所述第二车体的尾部设置第二后车门和用于控制第二后车门进行开闭的第二开闭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开闭控制机构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第一车体上的第一旋转轴、设置于第一车体上且用于控制第一旋转轴进行转动的第三执行器、与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一后车门连接的第一连杆以及设置于第一后车门上的第一导杆,第一车体具有让第一导杆插入的第一导向槽。
所述第二开闭控制机构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第二车体上的第二旋转轴、设置于第二车体上且用于控制第二旋转轴进行转动的第四执行器、与第二旋转轴和所述第二后车门连接的第二连杆以及设置于第二后车门上的第二导杆,第二车体具有让第二导杆插入的第二导向槽。
所述第一后车门和所述第二后车门均设置两个。
本发明的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通过设置对接装置,可以实现两个车体的可靠对接,并可以实现一车变2车的切换模式,空间整合满足中国汽车家庭多样化需求;而且双车分体模式实现车身小型化,精小的车身可以大大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且方便找寻公共停车位。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双驱动双组态空间可重构汽车处于对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33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