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管束车向卸气柱卸气的联合控制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0357.8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9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鲍威;杨燕梅;张邦强;白雪;王德新;陈晓露;刘小敏;王娟;徐秉声;王秀腾;艾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C7/00;F17C13/00;F17C13/02;F17D1/02;F17D1/075;F17D3/01;F17D5/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禾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9 | 代理人: | 梁永健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管束 卸气柱卸气 联合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管束车向卸气柱卸气的联合控制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高压管束车的第一控制器与卸气柱的第二控制器建立通信连接,当高压管束车的卸气管与所述卸气柱的氢气进管相连接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被触发生成准备卸气信号;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准备卸气信号后,控制卸气柱的吹扫系统对卸气柱内管路进行吹扫,吹扫完成后,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卸气信号,并将卸气信号发送至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控制高压管束车和卸气柱进行卸氢操作。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可实现卸氢操作自动化进行,提高安全性,节省人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卸氢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管束车向卸气柱卸气的联合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推广,越来越多的汽车采用氢能燃料电池,加氢站成为普及氢能燃料的重要基础设施。
目前的加氢站基本采用氢气管束车作为氢气运输工具,氢气管束车将氢气自氢气生产厂运输至加氢站,利用卸气柱将管束车内的氢气输送到加氢站的储存管束中。通常氢气管束车的管束气压在20MPa左右,而氢气管束车的软管与卸氢柱的连接处难以承受如此高压,需将氢气管束车输出的气体压力适当减小后通入卸气柱,卸气柱将较小压力的气体增压后输入储存管束。
目前的卸氢操作需较多人力操作,例如管线的连接、异常问题处理、卸氢启停操作等,出现异常后难以同步操作氢气管束车和卸气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压管束车向卸气柱卸气的联合控制方法,高压管束车与卸气柱建立通信连接,实现两者的联合控制,实现自动化卸氢操作,高压管束车和卸气柱能同步应对卸氢异常,提高卸氢操作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压管束车向卸气柱卸气的联合控制系统,在卸氢过程中实现对高压管束车和卸气柱的联合控制,实现自动化卸氢和提高卸氢安全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压管束车向卸气柱卸气的联合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高压管束车的第一控制器与卸气柱的第二控制器建立通信连接;
当高压管束车的卸气管与所述卸气柱的氢气进管相连接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被触发生成氢气质量检测信号;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氢气质量检测信号控制所述高压管束内的氢气通过卸气管进入氢气进管;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氢气质量检测信号控制自氢气进管通入的氢气送入光腔衰荡仪进行检测,并生成检测结果,当第二控制器判断检测结果为氢气质量合格时,生成准备卸气信号,并将所述准备卸气信号发送至第一控制器,若第二控制器判断检测结果为氢气质量不合格则发出报警;
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准备卸气信号后,控制卸气柱的吹扫系统对卸气柱内管路进行吹扫,吹扫完成后,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卸气信号,并将卸气信号发送至第一控制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卸气信号控制所述高压管束内的氢气通过卸气管进入氢气进管,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卸气信号启动卸气柱内的压缩机和打开氢气进管的进氢阀门,将自氢气进管通入的氢气进行压缩后输入储存罐;
所述第一控制器实时监控所述高压管束内的气压和所述卸气管内的气压,当所述高压管束内的气压和所述卸气管内的气压相等时,生成卸气完毕信号,并将所述卸气完毕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所述卸气完毕信号控制所述压缩机停止和控制所述进氢阀门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器预存有气压安全阈值和气压可调整阈值;
当所述高压管束内的气压和所述卸气管内的气压中的任一气压超出气压安全阈值且位于气压可调整阈值时,所述第一控制器将气压异常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所述气压异常信号控制所述氢气进管与放空管道相连通泄去超压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未经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03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