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应用的蓝藻快速预浓缩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7684.6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0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阳;张学治;李静;程绍哲;李莉莉;于桐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29/35 | 分类号: | B01D29/35;B01D29/54;B01D29/6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孙文彬 |
地址: | 430064***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应用 蓝藻 快速 浓缩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应用的蓝藻快速预浓缩装置及方法,涉及生态水质净化技术领域,包括外箱体,外箱体的一侧面下端设置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螺纹并联管,第一螺纹并联管的外表面上端安装有微孔浓缩柱,且微孔浓缩柱的端连接有第二螺纹并联管,第二螺纹并联管的一端贯通连接有浓缩液出水管,且浓缩液出水管的外表面上方安装有压力表,外箱体的一侧面下端安装有反洗水进水管,且反洗水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并联管,并联管的外表面上端对称安装有反洗高压喷淋管,且反洗高压喷淋管的外表面一侧连通有多个射流喷淋头。本设计操作方便,可以大规模、高效率的对水体中蓝藻进行预浓缩,且具有无需添加任何化学药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水质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体应用的蓝藻快速预浓缩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导致大量的水体经常性暴发蓝藻水华,如太湖、滇池、巢湖等,造成水生态环境破坏,并威胁到广大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解决藻类水华的根本性措施是控制污染源的排放,以及构建良性的水生态环境,实现水体的自身生态修复,但这类方法见效较慢,很难一蹴而就,然而,已富营养化的水体会经常性地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因此,在蓝藻暴发后需要高效的蓝藻应急处理措施,以减轻或避其免对水生态环境和饮用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目前,在众多蓝藻水华应急处理技术中,通过混凝气浮或混凝沉降法从水体打捞出蓝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蓝藻应急防控措施;也是被国内外藻水分离站广泛采用的一种蓝藻打捞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清除水体中的蓝藻,同时还可以带走大量的N、P等营养盐和藻毒素等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因此,在太湖、滇池、巢湖等周边建设有几十座混凝气浮/沉降工艺的藻水分离站,然而,蓝藻细胞在水体中受水动力、气候、营养盐等的影响很大,易在下风向湾内聚集,但风向的改变对水体中表面聚集的蓝藻细胞浓度影响极大,这给藻水分离站的处理工艺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是藻细胞浓度低时,不仅会导致大量的混凝药剂浪费,增加处理成本,还会导致出水中混凝残余量显著增加,造成对水污染的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体应用的蓝藻快速预浓缩装置及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中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水体应用的蓝藻快速预浓缩装置,包括外箱体,所述外箱体的一侧面下端设置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螺纹并联管,所述第一螺纹并联管的外表面上端安装有多个微孔浓缩柱,且微孔浓缩柱的端连接有第二螺纹并联管,所述第二螺纹并联管的一端贯通连接有浓缩液出水管,且浓缩液出水管的外表面上方安装有压力表,所述浓缩液出水管的外表面上方位于压力表的一侧安装有流量阀门,所述外箱体的一侧面下端安装有反洗水进水管,且反洗水进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并联管,所述并联管的外表面上端对称安装有反洗高压喷淋管,且反洗高压喷淋管的外表面一侧安装有多个射流喷淋头,所述外箱体的另一侧面下部设置有稀液出水管。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与第一螺纹并联管为贯通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孔浓缩柱与第一螺纹并联管和第二螺纹并联管均为贯通连接,所述微孔浓缩柱的外表面开设有网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孔浓缩柱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螺纹连接头,所述第一螺纹并联管和第二螺纹并联管的外表面位于与螺纹连接头相对应处均开设有螺纹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反洗水进水管与并联管为贯通连接,所述反洗水进水管和进水管的另一端均通过管道与水泵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反洗高压喷淋管与并联管为贯通连接,所述反洗高压喷淋管位于反洗高压喷淋管的外表面呈线性排列。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稀液出水管与外箱体为贯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76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