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多肽衍生物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0802.9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何伶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杰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02 | 分类号: | C07K1/02;C07K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文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00 | 代理人: | 林有娣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多肽 衍生物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多肽衍生物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抗菌多肽衍生物,BOC‑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进一步引入的BOC‑L‑苯丙氨酸在盐酸体系中,脱Boc生成氨基,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环氧基团发生加成反应,得到季铵盐‑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在三氟乙酸和溴化氢醋酸溶液体系中,纤维素接枝的聚谷氨酸苄酯水解生成羧基,得到抗菌多肽衍生物,季铵盐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和抗菌广谱性,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多肽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抗菌活性,对纤维素进行接枝改性,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肽衍生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多肽衍生物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多肽化合物是一种具有生物化学的氨基酸大分子,主要有抗菌性活性肽、细胞因子模拟肽、诊断用多肽等,在医疗领域、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具有重要的应用,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活性多肽及其衍生物成为研究热点,以α-氨基酸-N-羧基酸酐开环聚合法,是合成长链多肽的简单高效的方法。
纤维素作为天然生物质大分子,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廉价易得,可以作为医用敷料、止血纱布、药物载体等,在生物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表在《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文献《多肽改性二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抗菌性能》,公开了通过固相合成技术,合成抗菌多肽接枝到二醋酸纤维素中,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因此可以以纤维素作为载体,将多肽化合物接枝到纤维素中,合成新型抗菌多肽衍生物,应用在生物医疗等领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多肽衍生物合成方法,具有优良的生物和抗菌活性。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多肽衍生物,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二甲亚砜溶剂中加入以重量份数计为100份的氯化纤维素,搅拌溶胀后加入40-120份的1,6-己二胺,加热至80-110 ℃,反应6-12 h,反应置于冰水浴中冷却,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沉淀,过滤溶剂,二氯甲烷和丙酮洗涤产物,干燥后得到胺化纤维素。
(2)向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加入胺化纤维素,搅拌溶胀后通入氮气,排除空气,然后加入谷氨酸5-苄酯N-羧基环内酸酐,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反应后冷却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沉淀,依次使用去离子水、丙酮、二氯甲烷洗涤产物,干燥后得到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
(3)向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1,2-二氯甲烷助溶剂,然后加入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搅拌溶胀后加入BOC-L-苯丙氨酸,滴加催化剂和缩合剂,加热至35-60 ℃,反应6-12 h,反应后冷却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沉淀,依次使用去离子水、二氯甲烷和乙醇洗涤产物,干燥后得到BOC-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
(4)向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1,4二氧六环助溶剂,然后加入BOC-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搅拌溶胀,滴加稀盐酸,调节溶液中HCl的浓度为0.5-1.2 mol/L,在20-40 ℃中反应12-36 h,反应后冷却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沉淀,依次使用去离子水、丙酮和乙醇洗涤产物,干燥后得到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
(5)向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搅拌溶胀后加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加热发生反应,反应后冷却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沉淀,依次使用去离子水、丙酮和乙醇洗涤产物,干燥后得到季铵盐-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
(6)将季铵盐-L-苯丙氨酸-聚谷氨酸苄酯接枝纤维素加入到三氟乙酸溶液中,然后滴加溴化氢醋酸溶液,在20-40 ℃中,反应3-8 h,反应后冷却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沉淀,依次使用去离子水、丙酮和乙醇洗涤产物,干燥后得到抗菌多肽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杰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杰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08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