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漏缆测试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6391.2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4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刘琴涛;刘宏波;李丽华;梁嘉棋;陈柯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G01R23/16;G01R23/02;H04B17/318;H04B17/15;H04B17/29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之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67 | 代理人: | 李君 |
地址: | 43003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缆测试系统及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测量领域,漏缆测试系统包括通信测试设备A、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移动测试台及电缆连接器;移动测试台用于在指定位置接收通信信号后,完成漏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返回至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用于设置通信测试设备A的运行参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通信测试设备A用于发送通信信号。移动测试台包括通信测试设备B和自动化测试控制台B;通信测试设备B用于接收通信信号;自动化测试控制台B用于完成漏缆测试。本发明可以评估在闭域空间外部的较大发射功率信号对漏缆造成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测量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漏缆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电缆(Leaky Coaxial Cable),简称漏缆,沿着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周期性或非周期性配置开槽口,将无线电信号传输、发射和接收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漏缆具有信号覆盖均匀、衰减较小、耦合系数较高、无盲区、电磁环境污染较少和容易实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闭域、半闭域空间等信号难以到达的地方,主要应用场景有区域监护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
漏泄同轴电缆的物理性能和电气性能主要由漏缆的内外导体、护套与绝缘介质的材料和物理结构及制作工艺决定,而电磁能量由电缆内部耦合到外部环境的方式,由外导体上的槽孔形状大小与排列方式决定。漏泄同轴电缆的性能指标是实际工程应用中用来判断漏缆是否达标的几个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使用频带、耦合损耗、纵向衰减和特征阻抗。
然而,准近场环境下的漏缆特性研究还未见公开报道,主要原因是存在强互耦和多径串扰等问题。近场环境下,接收天线(漏缆)会把接收到的一部分能量散射到发射天线(漏缆)处,发射天线(漏缆)再把此散射能量的一部分二次辐射到接收天线(漏缆)处,从而产生互耦现象。准近场环境下漏缆的辐射特性及信道特征分析有助于实现舰船舱室、重要仓库货物在存贮、转运条件下的全程跟踪、实时监管,并可任意选货。尽管仓库数据闭域空间,但当货物量较大、货物离货架(货架通常为金属)较近时,假如货物同样为金属,则货物和货架将构成金属墙,采用微基站不能实现信号均匀覆盖。若采用漏泄同轴电缆,则迫切需要对其准近场环境下的辐射特性、信道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通信链路指标分析,如链路核算、下行链路接收灵敏度和设备功耗等。与此同时,根据实际电磁环境,评估在闭域空间外部的较大发射功率信号对漏缆造成的干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缆测试系统及方法,目的在于克服无法评估金属密闭空间环境对无线电信号的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缆测试系统,包括通信测试设备A、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移动测试台及电缆连接器;
移动测试台用于在指定位置接收通信信号后,完成漏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返回至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
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用于设置通信测试设备A的运行参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通信测试设备A用于发送通信信号。
优选地,移动测试台包括通信测试设备B和自动化测试控制台B;自动化测试控制台B与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支持信息传输;通信测试设备B用于接收通信信号;自动化测试控制台B用于完成漏缆测试。
优选地,自动化测试控制台A包括通信测试设备控制模块、泄漏电缆辐射性能分析模块和泄漏电缆通信性能分析模块;
通信测试设备控制模块用于对测试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设置;泄漏电缆辐射性能分析模块用于对接收场强的计算以及绘制空间信号强度分布图;泄漏电缆通信性能分析模块用于对接收误码率测试结果、传输时延测试结果和传输速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优选地,运行参数包括信道、带宽、速率和功率。
基于上述提供的漏缆测试系统,本发明提供了漏缆辐射特性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63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