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NG船用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70222.4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1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佼;姜海涛;韩延峰;邢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8 | 分类号: | C22C21/08;C22C1/02;B22F10/22;C22F1/047;C21D8/02;B33Y10/00;B33Y80/00;B22F10/64;B22F10/66;B33Y70/00;B33Y30/00;B22F12/53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吕露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ng 铝合金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LNG船用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铝合金加工制造技术领域。LNG船用铝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主要是按照合金成分组成:Si<0.15%,Fe<0.20%,Cu:0.12%‑0.18%,Mn:0.6%‑0.9%,Mg:5.6%‑6.0%,Cr<0.10%,Zn:0.6%‑0.9%,Ti:0.01%‑0.05%,Zr:0.10%‑0.15%,Sc:0.10%‑0.20%配制原料并熔炼,通过喷嘴喷射打印到冷却平台上,获得铝合金铸锭;将铝合金铸锭进行均匀化热处理、轧制、稳定化热处理,获得最终状态的铝合金板材。采用液态3D打印成形技术制备得到LNG船用高均匀性铝合金厚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铝合金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LNG船用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船是在零下163摄氏度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LNG船超低温储罐由5000系铝合金宽厚板制造,其低温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对储罐寿命、船只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目前,5000系铝合金板材在LNG船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主要问题表现在板材成分、组织不均匀导致其力学性能不稳定、耐腐蚀性能差、应力变形大以及批次稳定性差等。
为此,自主制造5000系铝合金厚板,以满足LNG船用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NG船用铝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液态3D打印成形技术,制备得到LNG船用高均匀性铝合金厚板。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NG船用铝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合金成分组成配制合金原料,合金成分组成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Si<0.15%,Fe<0.20%,Cu:0.12%-0.18%,Mn:0.6%-0.9%,Mg:5.6%-6.0%,Cr<0.10%,Zn:0.6%-0.9%,Ti:0.01%-0.05%,Zr:0.10%-0.15%,Sc:0.10%-0.20%;
将合金原料倒入到实现液态金属3D打印的熔炼腔室内,对合金原料进行熔炼,获得铝合金熔体;
将熔炼腔室内的铝合金熔体通过喷嘴喷射打印到冷却平台上,获得铝合金铸锭;
将铝合金铸锭进行均匀化热处理,获得热处理铸锭;
将铝合金铸锭进行轧制,获得厚度为12.5-40.0mm的铝合金板材;
将铝合金板材进行稳定化热处理,获得最终状态的铝合金板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按照特定的5000系合金元素组成配制原料,通过提高主合金元素Mg含量,控制微量合金元素Zn、Mn的成分组合,设计LNG船用新型高镁铝合金,突破5000系铝合金通过添加昂贵稀土元素提升性能的传统思路。而且采用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制备出晶内高镁元素固溶、晶界低析出、超低宏观偏析的全等轴细晶的5000系铝合金铸锭,再依次进行均匀化热处理、轧制和稳定化热处理,制备得到LNG船用高均匀性铝合金厚板,有效解决挡当前5000系铝合金无法在LNG船上应用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合金成分组成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Si<0.10%,Fe<0.15%,Cu:0.12%-0.13%,Mn:0.6%-0.7%,Mg:5.8%-6.0%,Cr<0.10%,Zn:0.7%-0.9%,Ti:0.02%-0.04%,Zr:0.12%-0.15%,Sc:0.15%-0.2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熔炼的温度为720-76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熔炼的温度设定为720-760℃,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特定的合金元素组成,熔炼温度不宜过高,过高熔体粘度降低,容易从喷嘴处流出,不易控制;熔炼温度过低,熔体粘度过高,不易从喷嘴喷出,影响打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02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