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7000系稀土铝合金薄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70224.3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1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佼;姜海涛;韩延峰;邢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10 | 分类号: | C22C21/10;C22F1/053;B22F10/22;B22F10/64;B22F10/66;B33Y10/00;B33Y40/20;B33Y7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吕露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7000 稀土 铝合金 薄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7000系稀土铝合金薄板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铝合金加工制造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主要是配制原料熔炼,合金元素组成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Zn:7.8%‑8.4%,Ti:≤0.06%,Zr:0.15%‑0.20%,Sc:0.1%‑0.3%,Er:0.1%‑0.3%;采用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得到铸坯;将铸坯进行均匀化处理后,再进行热轧和冷轧处理得到铝合金薄板;将铝合金薄板顺次进行固溶处理,在接触模具内进行温度调节,再在预设模具上进行温热成形,进行预时效处理、人工时效处理,得到最终状态的铝合金薄板。制备得到的7000系稀土铝合金薄板晶粒组织细小且均匀,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铝合金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7000系稀土铝合金薄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需求愈发强烈,铝合金在高端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外覆盖件用的6000系和内板用的5000系合金为主。在结构件领域,7000系合金有高强度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的应用牌号集中在7003、7021、7029、7072、7075、7129等,但对于性能更高的高锌7000系牌号少有应用。这是因为采用传统的铸造方式,如半连续铸造生产的7000系高锌铝合金因组织粗大,常温下塑性低、成形性差,尤其是对于形状复杂的薄板件更是无法应用。
为此,解决7000系高锌铝合金铸造组织粗大的问题,制备组织均匀、晶粒细小的薄板材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7000系稀土铝合金薄板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7000系稀土铝合金薄板晶粒组织细小且均匀,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满足形状复杂的汽车薄板件的使用需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7000系稀土铝合金薄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7000系稀土铝合金的合金元素组成配制原料,熔炼制成高温熔体,合金元素组成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Si:≤0.10%,Fe:≤0.12%,Cu:1.8%-2.2%,Mg:2.0%-2.4%,Mn:≤0.05%,Cr:≤0.05%,Zn:7.8%-8.4%,Ti:≤0.06%,Zr:0.15%-0.20%,Sc:0.1%-0.3%,Er:0.1%-0.3%,其他单个杂质元素≤0.030%,其他杂质元素总量≤0.100%,余量为Al;
将高温熔体采用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喷射到冷却器上,得到铝合金铸坯;
将铝合金铸坯进行均匀化处理后,再进行热轧和冷轧处理,得到厚度为2-4mm的铝合金薄板;
将铝合金薄板进行固溶处理,得到W态的铝合金薄板;
将W态的铝合金薄板在接触模具内进行温度调节,再在预设模具上进行温热成形,得到温热成形件;
将温热成形件进行预时效处理,得到T4P态的铝合金薄板;
将T4P态的稀土铝合金薄板进行人工时效处理,得到最终状态的铝合金薄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7000系铝合金为高锌7000铝合金,锌的质量占比达到7.8%-8.4%,得到的合金产品性能好;而且该7000系铝合金中复合添加稀土元素钪(Sc)和铒(Er)起到明显的细化效果,并采用液态金属3D打印的方法,利用温热成形技术及其他热处理方式,制备的铝合金薄板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成形性好,可有效解决当前7000系铝合金因性能低、成形性不好而无法在汽车薄板件上应用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02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