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提高氯代碳酸乙烯酯收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2038.1 | 申请日: | 2021-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2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宁正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7/42 | 分类号: | C07D317/42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在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271 | 代理人: | 黄波 |
地址: | 2735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提高 碳酸 乙烯 收率 方法 | ||
本申请为氯代碳酸乙烯酯制备工艺领域,具体为一种改进提高氯代碳酸乙烯酯收率的方法,步骤如下:(1)将碳酸乙烯酯和氯化剂置于反应釜中,于30‑80℃下反应至反应液中碳酸乙烯酯的含量0.3%;(2)将步骤(1)所得的氯化反应液置于精馏分离釜内精馏得到氯代碳酸乙烯酯和二氯代碳酸乙烯酯;(3)步骤(2)得到的二氯代碳酸乙烯酯中加入催化剂并通入氢气,反应至反应液中碳酸乙烯酯含量≤0.3%;(4)将步骤(3)所得的氢解还原反应液进行过滤得滤液和催化剂;(5)步骤(4)得到的滤液置于精馏塔进行分离,塔顶分段收集氯代碳酸乙烯酯和二氯代碳酸乙烯酯;得到的二氯代碳酸乙烯酯返回至步骤(2)再次进行氢解还原反应。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为氯代碳酸乙烯酯制备工艺领域,具体为一种改进提高氯代碳酸乙烯酯收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氯代碳酸乙烯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合成工艺目前主要是以碳酸乙烯酯为原料,氯气或磺酰氯为氯化剂,进行氯化反应得到的,无论是氯气为氯化剂还是以磺酰氯为氯化剂,反应结束后反应液中氯代碳酸乙烯酯的含量一般在80%左右,除产物氯代碳酸乙烯酯外,还有主要的杂质二氯代碳酸乙烯酯,其含量一般在7-8%,未氯化的原料碳酸乙烯酯其含量在7-8%。反应液不经分离直接用于下游其他产品的合成,既造成了碳酸乙烯酯的浪费,又使得下游产品危废量的增加。若继续对未反应的原料进行氯化反应,则随着反应的进行氯代碳酸乙烯酯的含量逐渐降低,而副产物二氯代碳酸乙烯酯含量逐渐升高,目前二氯代碳酸乙烯酯在市场上基本没有需求,这样就造成了氯代碳酸乙烯酯收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进提高氯代碳酸乙烯酯收率的方法,本申请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进提高氯代碳酸乙烯酯收率的方法,步骤如下:(1)将碳酸乙烯酯和氯化剂置于反应釜中,于30-80℃下反应至反应液中碳酸乙烯酯的含量0.3%,停止反应得氯化反应液,尾气进行处理;(2)将步骤(1)所得的氯化反应液置于精馏分离釜内精馏得到氯代碳酸乙烯酯和二氯代碳酸乙烯酯,精馏釜的各项工艺参数为:温度为90-105℃,真空度≤7mmHg,塔顶温度40-80℃;(3)步骤(2)得到的二氯代碳酸乙烯酯中加入催化剂并通入氢气,反应至反应液中碳酸乙烯酯含量≤0.3%,停止反应得氢解还原反应液,降温泄压;(4)将步骤(3)所得的氢解还原反应液进行过滤得滤液和催化剂,催化剂则返回至步骤(3)中继续进行氢解反应;(5)步骤(4)得到的滤液置于精馏塔进行分离,塔顶分段收集氯代碳酸乙烯酯和二氯代碳酸乙烯酯;得到的二氯代碳酸乙烯酯返回至步骤(2)再次进行氢解还原反应。
优选的,所述氯化剂为氯气或磺酸氯或二者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步骤(3)得到的尾气用水在30℃下进行吸收制得30%盐酸。
优选的,所述过滤的温度在30℃以下,所述过滤压力小于大气压。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催化剂为Pd/C催化剂、钌碳催化剂、Ni/C催化剂、硫酸铜、三氧化铝或二氧化硅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3)的反应温度为30-100℃,压力为0.1-2.5MPa,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催化剂用量为二氯代碳酸乙烯酯质量的0.005-0.05%。
有益效果:通过精馏分离釜将氯化反应液内的氯代碳酸乙烯酯和二氯代碳酸乙烯酯分离出来,二氯代碳酸乙烯酯继续进行氢解还原反应得到氯代碳酸乙烯酯,减少了副产物二氯代碳酸乙烯酯的最终产量,增加了氯代碳酸乙烯酯的产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宁正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宁正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20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NK三肽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生物质复合缓效肥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