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探针组、传感器、检测方法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2135.9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2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昊;邹霈;刘娅灵;王洪勇;吴军;韩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Q1/68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均莹 |
地址: | 21406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探针 传感器 检测 方法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生化分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探针组、传感器、检测方法及用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探针组,包括发夹探针HP1,发夹探针HP2,发夹探针HP3;上述发夹探针在T7核酸外切酶的辅助下可以实现三重循环扩增策略检测靶标黄曲霉毒素B1,检测灵敏度高,无需荧光标记,成本低,在最佳条件下,检测限低至0.19pg/mL,检测线性范围宽,特异性高,能够区分黄曲霉毒素B1和其他黄曲霉毒素。本发明应用于中药材和食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微量检测,效果良好,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化分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探针组、传感器、检测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和特异曲霉等多种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天然真菌毒素。常见于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具有很强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目前已分离鉴定出近20种黄曲霉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短期内大量摄入AFB1可导致急性中毒,其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致癌能力是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二甲基偶氨苯的900倍。1993年,AFB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1类致癌物。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规定以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总体上,食品中AFB1的限量范围为1-20μg/kg,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的限量范围为0-35μg/kg。美国相关标准规定人类消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总量不能超过20μg/kg,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不能超过0.5μg/kg。欧盟规定更加严格,要求人类生活消费品中AFB1的含量不能超过2μg/kg,黄曲霉毒素总量不能超过4μg/kg。因此,开发快速、低成本、高灵敏检测AFB1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探针组、传感器、检测方法及用途,以满足食品安全领域快速、低成本、高灵敏检测AFB1的需要。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探针组,包括:
发夹探针HP1,由5’端到3’端依次包括结合靶标的适体序列和第一结合序列,所述适体序列与所述第一结合序列的部分碱基配对使所述发夹探针HP1形成发夹结构;所述发夹探针HP1的5’端为突出末端;
发夹探针HP2,由5’端到3’端依次包括第二结合序列和二级靶标序列TS,所述第二结合序列与所述二级靶标序列TS的部分碱基配对使所述发夹探针HP2形成发夹结构;所述第二结合序列为所述第一结合序列的互补序列;所述发夹探针HP2的5’端为突出末端;
发夹探针HP3,由5’端到3’端依次包括第三结合序列和三级靶标序列TT,所述第三结合序列与所述三级靶标序列TT的部分碱基配对使所述发夹探针HP3形成发夹结构;所述第三结合序列可以与所述二级靶标序列TS部分互补杂交,并在二级靶标序列TS的3’端形成平末端;所述发夹探针HP3的5’端为突出末端;
所述二级靶标序列TS和所述三级靶标序列TT包含荧光分子的模板序列。
所述的探针组中:
所述发夹探针HP1由5’端到3’端依次包括序列a、序列b、序列c、序列d、序列b*;序列a、序列b、序列c为适体序列;序列d、序列b*为第一结合序列;
所述发夹探针HP2由5’端到3’端依次包括序列b、序列d*、序列f、序列e、序列d;序列b、序列d*为第二结合序列;序列f、序列e、序列d为二级靶标序列T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未经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21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