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薄荷醇的青铜器可逆无损封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5293.X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2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谦;赵璐;魏亮;罗宏杰;黄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D7/24 | 分类号: | B05D7/24;B05D7/14;G01N2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薄荷醇 青铜器 可逆 无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薄荷醇的青铜器可逆无损封护方法,以薄荷醇为封护材料,采用喷涂的方法,通过薄荷醇涂层实现对青铜器的无损封护;所述薄荷醇涂层的厚度为510‑900μm;可以有效封护裸青铜器、表面泛绿光青铜器、带红锈青铜器和带绿锈青铜器;单次封护周期可达100天以上,可以通过重复实施有效延长封护周期;并且,本发明的无损封护的方法为可逆无损封护,即封护青铜器的薄荷醇涂层可以通过升华,实现在青铜器表面无残留,不对青铜器表面产生明显影响,符合青铜器文物的封护准则,可以在青铜器出土过程和后续封护工作中进行实际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薄荷醇的青铜器可逆无损封护方法工艺。
背景技术
青铜器文物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我国历史与古代文明的有力依据。不过,由于长时间被埋在地下,埋藏地周围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会使青铜器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并且,在青铜器文物后,若不及时进行封护,出土前后所处环境的急剧变化会进一步加剧其腐蚀问题。尤其粉状锈的危害最大,它会吸附大气中的水汽加速锈层之间的化学作用,使文物残破、溃烂,被称为“青铜器病”。所以,在青铜器出土时采取相应的封护措施,以抑制和减缓它们的腐蚀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的研究中,青铜器采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临时封护,比如在青铜器表面涂覆白乳胶或石膏、有机缓蚀剂或在青铜器表面制备超疏水薄膜等。
在青铜器表面涂覆白乳胶进行加固提取并封护是最原始的封护方法。现有文献1公开了一种古代青铜器腐蚀后的加固和修复(江汉考古,1987,(3):92-93+104),公开了用白乳胶封护铜戈的过程。通过在器物表面涂覆一层白乳胶,暂时保持了器物的大体形状,之后进行出土提取。但白乳胶是在器物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色胶膜,只能对氧化层表面进行暂时的封闭,但不会渗透,不能对铜胎起到加固作用;白乳胶还容易剥落,剥落后直接影响青铜器表面的状态和花纹等。
有机缓蚀剂在青铜器封护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它的机理是让缓蚀剂与青铜器发生化学反应,在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隔绝青铜器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从而达到延缓青铜器物腐蚀的目的。现有文献2公开了一种苯并三氮唑(BTA)在铜器文物缓蚀中的应用(北方文物,2001(2):98-100),公开了BTA减缓青铜器腐蚀的作用机理,主要是BTA和青铜器中的铜离子[Cu(Ⅱ)]发生作用:BTA首先气化后附着在青铜器表面,从而溶解于青铜器表面的凝结水中,接着铜离子和BTA作用后置换出H质子,该H质子再与另一个BTA分子中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用,如此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络合膜。这层络合膜薄且致密,隔绝了青铜器和外界环境,从而减缓了腐蚀。但是,BTA与青铜器发生反应,改变了青铜器本身的腐蚀产物和颜色,并且BTA在高温下易分解,有一定的毒性,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使人致癌。5-氨基-2-巯基-1,3,4-噻二唑(AMT)也是一种常用的青铜器缓蚀剂。现有文献3公开了一种古代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现状及AMT的应用(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2(1):35-37),公开了一种AMT在青铜器封护上的应用,并总结了AMT的缓蚀机理,AMT的缓蚀机理与BTA相似,都是能和青铜器中的铜离子作用,进而形成难溶的配位型聚合物膜[AMT-Cu(Ⅰ)]n覆盖在金属表面,从而使青铜器与外界环境隔离。另外,AMT与青铜器发生反应,会在青铜器锈周围形成浅黄绿色的絮状物,还会去除掉一些绿锈,从而改变青铜器的表面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52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