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加钢轨阻尼器的阻尼性能方法及钢轨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9825.0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3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颜湘;刘韦;欧阳斌;张凤桥;邓娇;孙照亮;邱奕;李忠继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加 钢轨 阻尼 性能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加钢轨阻尼器的阻尼性能方法,通过将垂向振动转化为底座的水平振动的方式,形成摩擦耗能面,以耗散振动能量,从而增加钢轨阻尼器的阻尼性能,以取得更好的减振降噪效果。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钢轨阻尼器,包括:上磨耗层、吸能层、下磨耗层及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座一和底座二,底座一与底座二通过板簧弹性连接,下磨耗层与底座接触面呈V形或倒V形。将垂向荷载分解形成两个水平方向的反向分力,从而推动底座一与底座二反向移动,使得底座一和底座二的上表面与下磨耗层下表面之间产生摩擦,以消耗振动能量,增加钢轨阻尼器的阻尼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加钢轨阻尼器的阻尼性能方法及钢轨阻尼器。
背景技术
国内地铁高速发展,轨道大量采用无砟轨道,无砟轨道在钢轨和轨道基础间缺少了道砟减振耗能层,同时钢轨为离散支撑固定,从而容易引起短波波磨,由于无砟轨道钢轨阻尼小,轨道内部振动能量难以耗散,振动沿着钢轨方向传播很远轨道交通沿线,向下传递给轨道基础结构,向上传递给车辆,轮轨周期型磨耗引起的高频动作用,严重影响轨道交通沿线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引发扣件系统、车辆及附属结构的疲劳破坏、产生噪声严重影响地铁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钢轨波磨已成为地铁运营的顽疾。为了治理钢轨波磨和车轮不圆,轨道管理部门和列车运营部门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关于减振轨道方面的研究应运而生。
钢轨阻尼器的作用在于扣件间对钢轨提供支撑,使得钢轨近似连续支撑,抑制由于钢轨离散支撑引起的轮轨振动,耗散钢轨振动能量,减小轮轨周期性磨耗和轮轨噪声;产品含有摩擦耗能和弹性耗能装置,有效提高无砟轨道系统耗能能力,对轮轨振动有很强的抑振和耗能作用,有效改善轮轨周期性磨耗,车轮高阶不圆和钢轨波磨,控制轮轨高频振动作用。
经专利检索,与本发明有一定关系的专利主要有以下专利:
1、申请号为“201511025716.8”、申请日为“2015.12.30”、公开号为“CN105421165B”、公开日为“2017.05.10”、名称为“一种无砟轨道钢轨固定结构及其钢轨支撑装置”、申请人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以有效抑制钢轨弹性振动,并耗散钢轨振动能量,解决由于轮轨振动所引发的轮轨周期性磨耗、轮轨噪音、环境振动污染等问题。钢轨固定结构,包括钢轨和轨下基础,沿钢轨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扣件系统,通过扣件系统使钢轨和轨下基础形成固定连接,钢轨和轨下基础之间在两相邻扣件系统之间设置有钢轨支撑装置,该钢轨支撑装置具有竖向弹性和耗能结构。钢轨支撑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弹性体和调高底座,固定装置与钢轨形成连接,调高底座坐落在轨下基础上,弹性体设置在固定装置下方,耗能结构设置在弹性体和调高底座之间。
2、申请号为“CN201110348940.6”、申请日为“2011.11.08”、公开号为“CN102373655A”、公开日为“2012.03.14”、名称为“交叉式静音钢轨”、申请人为“江阴海达橡塑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发明专利,该发明涉及一种交叉式静音钢轨,包括轨道本体(1)、连接体(2)、阻尼体(3)和约束体(4),所述连接体(2)包覆在轨道本体(1)的非工作表面上,所述约束体(4)设置于连接体(2)的外围,所述约束体(4)呈倒T字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2)与约束体(4)之间设有若干迷宫单元,所述阻尼体(3)充满于连接体(2)与约束体(4)配合的空隙之内。该发明由于采用这种异型的迷宫单元使得连接体到约束体之间的力在阻尼体之间无序传递,使得阻尼体发生剪切应变增大,从而减振降噪耗能效果得到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98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