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凝灰岩碎石湿法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11631.4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1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君瑞;洪伟华;姜斌;冯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7/10 | 分类号: | B02C17/10;B02C2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橙知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1 | 代理人: | 杜放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凝灰岩 碎石 湿法 加工 工艺 | ||
1.一种凝灰岩碎石湿法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碎石:凝灰岩经过破碎筛分后,得粒度在20毫米以下的碎石;
b、研磨:再将粒度在20毫米以下的碎石输送至棒磨机内并向其内注入水进行湿法磨粒;
c、筛分:通过棒磨机进行自动筛分,将粒度大的再次湿法磨粒,符合要求的排出棒磨机,得成品凝灰岩碎石,粒度在0.08毫米以下;
所述步骤b中的棒磨机包括基座(1)、同轴心且转动设于基座上的第一轴(2)及第二轴(3)、两端分别固定套设于第一轴和第二轴上的桶体(4)、对称设于桶体内的两组磨粒装置(5)、设于两组磨粒装置中间处的排料装置(6)、设于桶体内的回收装置(7)、设于基座上用于驱动第一轴转动的驱动装置(8)、转动设于桶体上且固定设于基座上的储料腔(9)、设于储料腔上的第一进料口(10)、等距环形分布设于桶体上的多个第二进料口(11)、固定设于基座上用于对转动的桶体起支撑作用的多个轴承座(12);所述磨粒装置(5)包括等距环形分布固定设于桶体内壁上的多个衬板(51)、等距间隔固定设于衬板上的多个分流板(52)、固定设于衬板上的中间隔板(53)、设于中间隔板一侧的出料隔板(54);所述中间隔板与出料隔板结构相同,所述中间隔板是由多个圆盘(55)组成,多个圆盘由桶体外向内分布,最外侧的圆盘固定设于衬板上,最内侧的圆盘固定设于回收装置上,相邻所述圆盘可移动设置,所述圆盘上设有等距环形分布的多个半锥形孔(56);相邻所述衬板之间无缝设置,相邻所述衬板上的多个分流板交错设置;相邻圆盘上的多个半锥形孔一一对应并形成完整的锥形孔(57);中间隔板与桶体形成第一磨料腔(515),中间隔板与出料隔板及桶体形成第二磨料腔(516);将凝灰岩通过第一进料口放入储料腔内,储料腔内的凝灰岩通过第二进料口进入桶体内的第一磨料腔内,位于第一磨料腔内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向桶体内注入水,第一磨料腔处理后进入第二磨料腔内,位于第二磨料腔内处理,处理完成的凝灰岩与水通过排料装置,合格的凝灰岩排出排料装置内,粒度大的凝灰岩通过回收装置再次返回第一磨料腔内,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桶体整体转动,桶体内的衬板和衬板上的多个分流板一起转动,凝灰岩位于桶体内翻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凝灰岩碎石湿法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磨机中固液比为1:0.3;桶体的转速为38r/min;第一磨料腔和第二磨料腔内设有磨料介质,第一磨料腔内的磨料介质粒度是第二磨料腔内磨料介质粒度的五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凝灰岩碎石湿法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粒装置(5)还包括等距环形分布且固定设于桶体上的多个多段空心伸缩管(58)、设于桶体上的环形腔(59)、可移动设于环形腔内的活塞板(510)、等距环形分布贯穿可移动设于桶体上且一端固定设于活塞板上的多个移动杆(511)、套设于移动杆上且两端分别固定设于桶体和移动杆一端的第一弹簧(512)、转动设于移动杆上的滚珠(513)、与多个移动杆一一对应固定设于基座上的多个凸块(514),所述多段空心伸缩管与环形腔连通设置;桶体转动过程中带动多个移动杆以第一轴为轴心进行公转,移动杆设有滚珠的一端与凸块接触后,带动移动杆移动,最终带动位于环形腔内的活塞板移动,使环形腔内的空气进入多个多段空心伸缩管内,使多段空心伸缩管伸长,带动部分圆盘移动,相邻圆盘错位,半锥形孔错位,相当于锥形孔变大,通过第一弹簧对移动杆进行复位,对活塞板进行复位,最终对圆盘进行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163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