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18786.0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9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宾月珍;樊明帅;王海;胡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湘潭中微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1/02;C08K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杨金娟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素 纳米 复合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柔性导电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交替叠层设置的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本发明通过交替叠层设置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能够使电导性材料碳纳米管均匀分布在纤维素层之间,提高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导率、热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而且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灵活性,重复180°折叠5000次后,电磁屏蔽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综合性能优异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加上其易于大规模制造的优点,在航空航天和下一代柔性电子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导电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器件小型化、集成化、高频化的发展,电子器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污染和热积累越来越多,这将严重损害设备的准确性,甚至威胁到个人健康。传统上,导电金属用于减少电磁污染,增加散热,但其腐蚀性强、密度高、灵活性低,与下一代可穿戴智能防护设备的要求背道而驰。
与金属基材料相比,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具有成本效益高、重量轻、耐腐蚀和灵活的设计性等优点,是智能电子设备中电磁屏蔽和散热组件的更好选择。传统CPC的电导率(EC)至少需要达到1S/m才能获得出色的电磁屏蔽性能(EMI SE),因此,向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具有电导率(EC)和热导率(TC)的填料是同时改善电磁屏蔽和散热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现有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填料添加量和样品厚度,这极大地牺牲了材料的机械性能、轻重量、柔韧性和可加工性。同时,尽管CPC具有高含量的填料,但是由于被聚合物隔开的填料之间相对较高的接触电阻和热阻,使EC和TC仍然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导率、热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灵活性,重复180°折叠5000次后,电磁屏蔽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交替叠层设置的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
优选地,所述纤维素层的厚度为1~30μm。
优选地,所述纤维素层的层数为2~15层。
优选地,所述纤维素层中的纤维素为微纤化纤维素。
优选地,所述微纤化纤维素的直径为0.1~1.0μm,长度大于20μm。
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层的厚度为1~50μm。
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层的层数为1~14层。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滤膜表面交替过滤纤维素水分散液和碳纳米管水分散液,除去滤膜,得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
优选地,所述纤维素水分散液的浓度为0.1~2mg/mL;所述碳纳米管水分散液的浓度为0.1~1.5mg/mL。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在电磁屏蔽、焦耳加热、导热、电催化、电池材料或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湘潭中微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理工大学;湘潭中微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87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