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刺速生刺参品系的选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6017.5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4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刘石林;林承刚;孙景春;孙丽娜;邢丽丽;茹小尚;张立斌;杨红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30 | 分类号: | A01K61/3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生 刺参 品系 选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刺速生刺参品系的选育方法,其特点是:11月份收集山东沿海多个野生刺参群体,从中筛选健康个体作为基础群体,经过室内越冬促熟培育,进一步筛选个体参与子一代苗种繁育,并通过精/卵排放时间控制个体对子一代群体的贡献率;经过一年的室内中间培育,筛选生长速度快的大规格个体转移到室外池塘围隔进行隔离养殖,留种率控制在5%以内;于第四年的11月,筛选子一代亲参,留种率控制在5%以内。经过同一世代内连续两次高强度留种选择,使每一世代选择强度控制在0.25%以内。以此为循环,经过连续4代选育,获得具有多刺速生性状遗传稳定的刺参新品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遗传育种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刺速生刺参品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称刺参,主要分布于北纬35°到44°的亚洲太平洋沿岸浅海海域,是典型的温带物种。刺参具有补肾、益精、养血等功效,营养价值极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珍品之一。我国辽宁、河北和山东附近的浅海和池塘是刺参的主要自然分布区,也是主要的人工养殖区。刺参作为我国传统海珍品,随着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升高,我国刺参产量与增养殖规模连年增长,已成为黄渤海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对象,形成了浅海底播增殖、工厂化集约养殖、池塘养殖与吊笼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此外在食品与保健品行业也行成了海参粗加工制品、精深加工制品等成体系的刺参产业链条,为渔民增收与高值化渔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新动能。
“农业兴旺,种业先行”。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海参产量已达17.17万吨,养殖面积为24.67万公顷,占全国海水养殖面积的12.38%。繁荣发展的刺参增养殖产业,也为高质量刺参苗种生产带来了多元化与高标准的要求。面向未来,刺参养殖良种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当前我国刺参养殖整体仍表现为良种覆盖率低的特点。据统计,截止2020年,我国经全国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共有229个,但刺参仅有6个新品种,比率仅占2.79%,且选育性状多关注生长速度与成活率等基础性状。与虾蟹鱼贝等养殖对象相比较,刺参良种选育工作整体呈现性状单一、性状高值化低的特点。刺参种业既是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实现刺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因此,聚焦刺参产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提高刺参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加速刺参养殖良种化、良种养殖生态化等技术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消费市场中的刺参产品多为干制品,体壁质量与外观形态是决定刺参单价的主要因子,刺参也向来以“色黑柔糯多刺”而深受我国人们的喜爱,其中,多刺是最直接的衡量刺参品质优劣的外观指标之一。但是,在我国本土刺参群体中,绝大多数刺参个体棘刺数量偏低,因此,如何以我国本土刺参为基础群体进行多刺刺参新品种培育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该发明利用刺参个体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棘刺数量的差异,以多刺为主要选育目标,以速生为次要选育目标,提供了多刺速生刺参品系选育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我国本土刺参为基础群体进行多刺刺参新品种培育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刺速生刺参品系的选育方法,并通过累代选育获得多刺和速生复合性状遗传稳定的刺参新品系,从而提高刺参品质和经济效益。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一种多刺速生刺参品系的选育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的:
1)于第一年11月份(当月的1-30日均可)收集山东威海、烟台、青岛三个中国海域内一种或二种以上的野生刺参群体,从中选择个体体重为200g以上,(优选240-300g)、棘刺数量在40个以上(优选46-60个之间)的健康个体300头以上(优选400-600头)作为基础群体;
2)将基础群体转移至亲参培育车间进行越冬促熟培育,人工调控,促进亲参雌、雄性腺发育同步化;
3)在第二年的4-5月,于精/卵排放前进行亲参第二次筛选,去除体重小于300g的个体,其余个体参与子一代苗种繁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60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