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氮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7236.5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1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冬;施元基;任洪强;张徐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婷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废水处理 系统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氮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微氧水解酸化池、两级缺氧好氧(A/O)泥膜混合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以及活性炭吸附罐。所述工艺为:预处理后有机氮废水进入微氧水解酸化池强化有机氮氨化和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微氧水解酸化池出水进入两级A/O泥膜混合池进行生物脱氮;两级A/O泥膜混合池出水依次进入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以及活性炭吸附罐,对硝态氮和有机氮等有机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本发明具有脱氮效率高、废水毒性削减率高、运行稳定等优点,适用于高标准下的有机氮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氮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有机氮废水指制药、纺织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包含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副产物以及随水流失的工业原料和产品等含氮有机污染物,因此有机氮组分占比高成为有机氮废水的主要特征。当前,对有机氮废水的处理以“厌氧法+好氧法”等传统生物法处理为主,该方法首先利用厌氧段对难降解污染物进行分解提高其生化性,然后经好氧段去除大部分污染物和营养物质,最终实现部分污染物的削减排放。然而,由于有机氮组分种类多、生物可利用性差等因素,传统生物法对有机氮废水中的有机氮分子去除能力有限,出水COD一般为150mg/L-300mg/L,总氮一般为50mg/L-60mg/L,无法达到相应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要求,更不能满足再生水利用工业用水标准。因此,有机氮去除成为制约有机氮废水达标排放及回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由于高极性和高不饱和度溶解性有机氮分子的大量存在,有机氮废水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而现有生物处理工艺对这些溶解性有机氮分子的削减能力有限,有机氮废水排放仍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近来随着健康生活意识的提升,废水生态毒性管控已成为当前污染物控制政策的重点,对有机氮废水综合毒性控制也逐渐受到关注。例如,中国国家标准《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3-2008)中首次将废水急性毒性作为控制项目,规定其发光细菌急性毒性(HgCl2毒性当量)限值为0.07mg/L。2019年,《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将大型蚤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控制项目加入标准。2021年,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电子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9731-2020)中规定,2024年后所有电子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需监测斑马鱼卵急性毒性指标。因此,在当前高排放标准和回用要求下,亟需开发有机氮废水的新型处理工艺,提高废水处理工艺的有机氮处理及毒性削减效率,推动有机氮废水的资源化利用进程。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有机氮废水处理工艺的开发及优化进行了研究,一系列新型工艺及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811147297.9,公开了一种高浓度有机氮废水处置工艺,该工艺在先通过厌氧反应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出水进入第一沉淀池,去除悬浮物,上清液进入缺氧池,同时好氧池中硝化反应的上清液回流至缺氧池,该步骤既可以反硝化利用碳源,减轻后续硝化反应的COD负荷,又可以利用硝化反应产生的硝态氮。然而,该工艺仅增强了生物脱氮效果,而对大量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氮组分没有显著增效,无法实现有机氮废水的毒性削减及资源化利用。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有机氮废水处理工艺无法满足毒性削减、废水达标排放及回用要求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有机氮废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满足了有机氮废水的高标准排放及回用要求。
2、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机氮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微氧水解酸化池、两级A/O泥膜混合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以及活性炭吸附罐,
微氧水解酸化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和多孔式布水排泥系统,顶部设有带三角堰的汇水槽和排气管,汇水槽上设有连接至所述两级A/O泥膜混合池的导流管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72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