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及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7960.8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1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董铭锋;张宏滔;黄东;洪有财;仲林建;刘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C7/26;B63C7/2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1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浅海 声学 释放 回收 方法 | ||
1.一种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单元(1)、浮体(2)、绳仓筒(3)、绳仓芯筒(4)、缆绳(5)、吊环(6)和锁紧连接盖(7);所述主控单元(1)安装在浮体(2)上,浮体(2)放置在绳仓筒(3)上方;所述缆绳(5)均匀盘绕在绳仓筒(3)内,缆绳(5)一端与浮体(2)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在锁紧连接盖(7)的吊环(6)连接;所述的锁紧连接盖(7)与绳仓芯筒(4)固定在绳仓筒(3)下方;主控单元(1)通过安装在其下方的释放机构(12)将锁紧连接盖(7)锁紧,从而将各个组件集成为一体,锁紧连接盖(7)下端用于连接海洋仪器设备平台框架(25);
所述主控单元(1)包括控制电路板(8)、电池组(9)、电子舱(10)、应答换能器(11)和释放机构(12);所述控制电路板(8)、电池组(9)置于电子舱(10)内部,控制电路板(8)固定于应答换能器(11)壳体上,电池组(9)固定于控制电路板(8)背面;所述应答换能器(11)安装于电子舱(10)上方,采用密封圈密封;所述释放机构(12)固定于电子舱(10)下方,采用密封圈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缆绳(5)采用高强度凯夫拉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12)包括驱动电机(13)、安装架(14)、联轴器(15)、梯形丝杠(16)、丝杠螺母(17)、轴承(18)、锁紧杆(19)、法兰盖(20)、升降环(21)、球状滚珠(22)、星形密封圈(23)和限位开关(24),所述驱动电机(13)通过安装架(14)固定在法兰盖(20)上,驱动电机(13)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5)与梯形丝杠(16)连接,梯形丝杠(16)下端安装轴承(18),装于锁紧杆(19)内,而锁紧杆(19)固定在法兰盖(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丝杠(16)与丝杠螺母(17)旋转连接,丝杠螺母(17)固定于升降环(21)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滚珠(22)嵌于锁紧杆(19)顶部圆孔内,介于锁紧杆(19)与升降环(21)之间,可在升降环(21)的带动上自由滚动,释放机构(12)通过控制球状滚珠(22)位置实现对锁紧连接盖(7)锁紧与释放。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开关(24)用于限制升降环(21)的运动空间,并反馈至控制电路板(8),控制驱动电机(13)运转。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星形密封圈(23)用于法兰盖(20)与升降环(21)、升降环(21)与锁紧杆(19)之间的运动密封。
8.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浅海自浮式声学释放器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应答换能器(11)接收到甲板系统释放的声学信号后,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2)控制电路板(8)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检测,确认信号后对驱动电机(13)上电;
3)驱动电机(13)上电后带动梯形丝杠(16)旋转,安装在升降环(21)上的丝杠螺母(17)由于旋转自由度受到约束,故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升降环(21)的直线运动;随着升降环(21)收缩至电子舱(10)内,部分嵌入锁紧连接盖(7)沟槽内的球状滚珠(22)随之向外侧运动,进入升降环(21)顶端凹槽内,此时球状滚珠(22)失去对锁紧连接盖(7)锁紧作用,实现对锁紧连接盖(7)的释放;
4)当释放机构(12)与锁紧连接盖(7)脱离后,主控单元(1)在浮体(2)大浮力作用下,脱离绳仓筒(3)迅速上浮,而埋藏在绳仓筒(3)内的缆绳(5)也随之迅速抽出,直至浮体(2)浮出水面;
5)水面搜索人员发现浮体(2)后,将浮体(2)打捞出水,并将与浮体(2)连接的缆绳(5)固定于船载绞车,通过船载绞车缓缓将海洋仪器平台(25)框架拉拽至水面,并在船载起重设备的配合下完成平台系统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796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阻燃隔热功能电缆的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截骨导板及截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