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生茯苓的培育选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4627.4 | 申请日: | 202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2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岳红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茯苓普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65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生 茯苓 培育 选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生茯苓的培育选种方法,涉及茯苓栽培技术领域。S1、野生茯苓寻找;S2、培养基配制;S3、消毒接种;S4、菌种挑选;S5、母种扩繁;S6、原种培养配制;S7、灭菌处理一;S8、接种处理一;S9、培养处理;S10、生产培养配制;S11、灭菌处理二;S12、接种处理二。该野生茯苓的培育选种方法,本发明通过选取野生茯苓,利用马铃薯和胡萝卜作为原料,为菌丝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质,加速了菌丝的生长速度,节省了生产时间,使得该菌种生产的茯苓质量好、产量高,利用原种培养、灭菌以及接种等培养,提高了野生茯苓的培育效果;本发明整个育种周期需要三至五年的循环培育和选种,培育方法简易、投入少、产量高,在山区和平原均适合种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茯苓栽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野生茯苓的培育选种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现有的茯苓栽种种植培育一般选择室外山坡等地理位置,茯苓栽种种植及培育的周期一般较长,在对野生茯苓进行培育选种处理的过程中不便于对茯苓栽种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以及易受到自然虫害的影响,存活率低,造成茯苓栽种种植及培育出的茯苓质量较差且生产受限,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野生茯苓的培育选种方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茯苓的培育选种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野生茯苓的培育选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野生茯苓寻找:找到野生茯苓活体,取茯苓菌核后用保鲜膜封好;
S2、培养基配制:取马铃薯150g、胡萝卜50g去皮切丁加水煎煮30min,煎煮后滤汁,加温水浸泡加入琼脂粉再加入葡萄糖加热搅拌,定容后分装到试管内,根据试管大小一般灌装到试管长度1/4位置,盖好试管塞,放入高压灭菌锅内,在121℃下灭菌40min;
S3、消毒接种:将步骤S1中取回的茯苓菌核用75%酒精对其表面进行消毒,再用无菌水清洗3次,在无菌条件下,用已消毒的手术刀划开菌核表面,用镊子挑取黄豆大小的菌核接到试管的培养基表面;
S4、菌种挑选:把步骤S2中接好种的试管放到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培养温度25-28℃,湿度60-65%;
S5、母种扩繁:在无菌条件下把步骤S4中茯苓菌种用接种针接种到试管内培养基上,挑取量为4-5平方毫米(带培养基);
S6、原种培养配制:原种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主要由小麦、玉米面、谷糠以及松树锯末等构成,添加剂为葡萄糖和石膏;
S7、灭菌处理一:把步骤S6中制备好的原种菌包放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压力0.12MPa-0.15MPa,121℃保持4h,后保压4h,取出冷却,备用;
S8、接种处理一:在无菌环境下把试管种内母种用接种钩接到已冷却菌包内;
S9、培养处理:在避光环境下,温度为25℃左右对接好种的步骤S6中的原种菌包进行培养,一般20至25天长满;
S10、生产培养配制:生产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主要由小麦、玉米面、谷糠、松树锯末等构成,添加剂为葡萄糖和石膏;
S11、灭菌处理:把步骤S10中的原种菌包放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压力0.12MPa-0.15MPa,121℃保持4h,后保压4h,取出冷却;
S12、接种处理:在无菌环境下把无污染已长满的原种接种到已冷却菌包内,完成培育选种操作,每包原种可接生产种30包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茯苓普洱有限公司,未经云茯苓普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46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