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腔混凝土柱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0706.6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8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华;鲁亚彪;祁神军;左帅;陈翔泰;张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6 | 分类号: | E04C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富强 |
地址: | 362021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腔混凝土柱,包括:支撑件、至少一个外接板和至少一个翼缘板,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板体,每个板体的侧端固定设置有一个翼缘板,相邻的两个翼缘板之间通过一个外接板固定连接;支撑件、翼缘板和外接板围成具有至少两个空腔的空腔柱,每个空腔内均用于填充有混凝土,且空腔柱的至少一个外腔壁上具有用于与填充墙嵌固的凹槽。本发明提供的多腔混凝土柱,结构简单,受力性能好,便于安装施工,且凹槽与填充墙嵌固后,能够起到缓解冷热桥效应的作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腔混凝土柱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腔混凝土柱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结构向高耸、大跨度方向发展。传统的单钢管混凝土柱为了满足受力性能,钢管的截面需要设置很大或者很厚,成本高,自重大,工期长。
同时传统的钢管混凝土柱为了增强钢管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或加强内部型钢与外钢管的连接,通常选择在钢管内部设置加劲肋、内隔板或栓钉,施工不易。此外传统的钢管混凝土柱与填充墙连接时,通常采用钢筋拉结,或者在钢管混凝土柱接缝位置焊接卡槽连接,施工麻烦,施工工序多;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钢管管壁一侧面位于室内,一侧面位于室外,由于钢材的导热性能较好,在连接位置可能形成冷热桥效应,易使墙壁的装修材料受潮而加速腐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腔混凝土柱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多腔混凝土柱结构简单,受力性能好,便于安装施工,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墙体装修材料的受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腔混凝土柱,包括:支撑件、至少一个外接板和至少一个翼缘板,所述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板体,每个所述板体的侧端固定设置有一个所述翼缘板,相邻的两个所述翼缘板之间通过一个所述外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所述翼缘板和所述外接板围成具有至少两个空腔的空腔柱,每个所述空腔内均用于填充有混凝土,且所述空腔柱的至少一个外腔壁上具有用于与填充墙嵌固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设置为十字型钢,所述十字型钢包括相互交错垂直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翼缘板和所述外接板的数量均设置为四个,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端和所述第二板体的两侧端各固定设置有一个所述翼缘板,相邻的所述翼缘板之间通过一个所述外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十字型钢、所述翼缘板和所述外接板围成具有四个所述空腔的所述空腔柱。
优选地,所述外接板设置为第一外接板、第二外接板或第三外接板;所述第一外接板包括两个第一外板,两个所述第一外板的一侧端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外板呈直角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外板的另一侧端用于与相邻的所述翼缘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接板包括两个第二外板和两个第二外侧板,两个所述第二外板的一侧端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外板呈直角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外板的另一侧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外侧板的一侧端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外侧板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外板形成的直角内,每个所述第二外侧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外板均呈直角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外侧板的另一侧端用于与相邻的所述翼缘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外接板包括两个第三外板和一个第三外侧板,两个所述第三外板的一侧端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三外板呈直角设置,一个所述第三外板的另一侧端与所述第三外侧板的一侧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外侧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外板形成的直角内,所述第三外侧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三外板呈直角连接,所述第三外侧板的另一侧端和另一个所述第三外板的另一侧端用于与相邻的所述翼缘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四个所述外接板设置为一个所述第一外接板、一个所述第二外接板和两个所述第三外接板;相邻的所述翼缘板的之间依次通过第一外接板、第三外接板、第二外接板和第三外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外侧板和相邻的所述第二外侧板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翼缘板并形成一所述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填充墙进行嵌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07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能防撞车用动力电池箱
- 下一篇:一种车用动力电池侧碰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