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的空调设备和冷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6750.8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0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J·韦斯特霍伊泽;J-C·阿尔布雷希特;C·瓦克斯姆特;S·施密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阮桢斐;陈浩然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空调设备 冷却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的空调设备和冷却方法,具体而言为了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60)的空调设备(100),提出,在循环管路(20)中,制冷剂流动方向(C)是能反过来的,并且外部热交换器(22)以及内部热交换器(24)能够交替地对于制冷剂而言作为蒸发器(31)或作为冷凝器(30)运行,其中,冷凝器(30)沿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动方向(C)布置在压缩机(21)下游和蒸发器(31)上游。为了提出在这种空调器具(100)中的冷却方法,提出,第二内部热交换器(24)为了冷却所运送的空气作为蒸发器(31)运行并且将空气冷却到低于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空调设备以及一种冷却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空调设备,所述空调设备至少具有以下部件:
-空调器具,包括空气进入部、通向内部空间的空气排出部和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用于将空气沿预设的空气流动方向从空气进入部运送至空气排出部;
-循环管路,制冷剂在所述循环管路中引导;
-位于循环管路中的压缩机,借助于所述压缩机在运行时压缩制冷剂并且沿预设的制冷剂流动方向运送制冷剂;
-位于循环管路中的外部热交换器,借助于所述外部热交换器在运行时在制冷剂与外部环境的外部空气之间实施热交换;以及
-位于空调器具中和位于循环管路中的至少一个内部热交换器,借助于所述内部热交换器在运行时将由通风装置运送的空气热输出给制冷剂并且将制冷剂蒸发。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这种空调器具中的冷却方法,其中,借助于通风装置将空气导引经过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和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其中,第二内部热交换器为了冷却所运送的空气而作为蒸发器运行。
背景技术
空调设备的噪音特别是在电动车辆中以及在高的外部温度的情况下可持久地感觉到。这从客户角度是缺陷。已知用于这种空调设备的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由DE 10 2010042127 A1已知机动车的空调设备的制冷回路。根据摘要,制冷剂回路(1)包括初级回路,该初级回路带有压缩机(5)、用于在制冷剂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的换热器(2)、收集器(8),第一膨胀机构(6),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要调节的进入空气(11)的热供应给制冷剂的换热器(3)以及并联于换热器(3)连接布置的换热器(4,13)。此外,制冷剂回路(1)具有次级系,该次级系从布置在压缩机(5)与换热器(2)之间的分支部位(25)出发延伸直至布置在换热器(2)与换热器(3)之间的连接部位(8)并且构造成带有用于将制冷剂热传递给车辆内部空间的要调节的进入空气(11)的换热器(15)以及与该换热器联接的调节阀(16)(附图标记例如参见在那的图1)。此外,例如由DE 10 2009 019128 A1已知一种用于调节机动车空调设备的方法。根据其段落[0042],在那沿流动方向在通风装置6下游布置有用于冷却空气的位于空气通道2中的蒸发器7。蒸发器7是未示出的制冷设备的一部分,该制冷设备带有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装置。热交换器8作为加热装置16通过未示出的管路与机动车的发动机的制冷剂回路连接并且用于加热导引通过空气通道2的空气(附图标记参见例如在那的图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相对于在先已知的空调设备或冷却方法基于如下任务,减小噪音排放和特别是通风器噪音,同时器具耗费少。
在循环管路中,制冷剂流动方向是能反过来的,并且外部热交换器以及内部热交换器能够交替地对于制冷剂而言作为蒸发器或作为冷凝器运行,其中,冷凝器沿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布置在压缩机下游和蒸发器上游。将空气冷却到低于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用于机动车的空调设备至少具有以下部件:
-空调器具,包括空气进入部、通向内部空间的空气排出部和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用于将空气沿预设的空气流动方向从空气进入部运送至空气排出部;
-循环管路,制冷剂在所述循环管路中引导;
-位于循环管路中的压缩机,借助于所述压缩机在运行时压缩制冷剂并且沿预设的制冷剂流动方向运送制冷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未经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67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