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门锁装置和具有门锁装置的驾驶舱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5172.2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0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松泽;赵许微;金日浩;罗林;李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5B47/00 | 分类号: | E05B47/00;E05B47/04;E05B65/00;B64C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浦易文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锁 装置 具有 驾驶 舱门 组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锁装置和具有门锁装置的驾驶舱门组件。一种用于飞行器驾驶舱门组件的门锁装置,包括:锁止机构,锁止机构包括锁闩组件以及致动锁闩组件的致动机构,其中锁闩组件构造成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锁槽,锁槽构造成与锁止机构接合以实现锁止;其中锁闩组件包括连动的第一锁闩件和第二锁闩件,第一锁闩件构造成能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锁闩件构造成能沿与第一方向成角度的第二方向移动,第一锁闩件具有接纳到锁槽内的锁舌部,致动机构构造成沿第二方向致动所述第二锁闩件。采用根据本发明的门锁装置,在舱门组件的整宽度不增加的情况下,并且在满足防弹要求的情况下,实现了舱门组件的整体重量的减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中使用的驾驶舱门,更具体地,涉及飞行器的驾驶舱门中使用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自911事件之后,FAA发布了修正案25-106,增加了FAR25.795条款,条款内容规定需抵御未经许可人员的强行进入,抵御轻型武器火力和爆炸装置碎片的穿透。中国民用航空局在CCAR25部第四次修订时,也增加了CCAR25.795条款,条款内容要求驾驶舱门应具备一定的防弹性能已成为当今驾驶舱门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
图8示出了现有的典型的驾驶舱门结构组件。舱门组件10’包括门板20’,门板20’能够相对于立柱30’打开或关闭。门锁装置用来实现舱门组件10’的锁止。门锁装置通常包括安装在门板20’中的锁止机构52’和设置在立柱中30’的锁槽51’。
为符合防弹性能相关的条款规定,驾驶舱门按防弹要求进行设计,门板主要采用具有防弹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蜂窝板组成。门板外表面还覆有装饰材料。但装饰材料和蜂窝板不对防弹有实质性贡献,因此,门板的防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决定了驾驶舱门门板的防弹性能。驾驶舱门结构组件中的立柱通常则选用金属板(例如钢板或者钛板),本身具有较高的防弹性能。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防弹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的边缘由于刚度不足,子弹会从边缘“滑”过,实际上不具备防弹性能,需要额外采用金属加强板对驾驶舱门板进行边缘加强。因此,对于门板上的开口,会采用金属板进行周边加强,但如果门板上的开口越大,为周边加强而加设的金属板的用量就越多,从而造成门板重量越重。
对于驾驶舱门的门锁组件,常规的是门锁安装于门体上,锁槽安装于立柱内,见图8。为此,门板尤其是其中防弹高分子材料层需要局部开口,并在开口边缘增加金属加强板进行加强。现有的方案导致门板的开口区域大,补强的金属板较重,影响了舱门组件的整体重量。因此,仍存在对现有的飞行器中的舱门组件进行改进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飞行器驾驶舱门组件的门锁装置,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闩组件以及致动所述锁闩组件的致动机构,其中锁闩组件具有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以及锁槽,所述锁槽构造成与所述锁止机构接合以实现锁止;其中所述锁闩组件包括连动的第一锁闩件和第二锁闩件,所述第一锁闩件构造成能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锁闩件构造成能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的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锁闩件具有接纳到所述锁槽内的锁舌部,所述致动机构构造成沿所述第二方向致动所述第二锁闩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锁闩件通过连动机构连接到所述第二锁闩件,所述连动机构构造成将第一锁闩件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转换到第二锁闩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述连动构件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锁闩件和所述第二锁闩件之间的连杆或凸轮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所述致动机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连接到所述第二锁闩件并且可操作地移动所述第二锁闩件,所述弹簧具有形变状态和自然状态,在形变状态时,所述锁闩组件处于解锁位置,在自然状态时,所述锁闩组件处于锁止位置;以及电磁作动器,所述电磁作动器布置成致动所述第二锁闩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1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