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重吸能汽车防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18922.3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1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韩超群;芮世力;孟祥军;陈章平;侯玉真;陈浒;周玉晴;杨运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莱特思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南京匠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568 | 代理人: | 陈秀芳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重 汽车 装置 | ||
本公开提供一种双重吸能汽车防撞装置,包括:第一底板,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多个第一吸能部,其两端分别形成第二连接部以及舌状板,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多个第二吸能部,其包括外筒,沿所述外筒的轴线内嵌布置的内筒以及插接在所述外筒以及内筒上的阻挡栅,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存在预设间距,由此形成与所述舌状板适配的行走通道。其中,第一底板直接承受外部冲撞力,并将撞击能量传导至第一吸能部,并推动舌状板沿着行走通道滑动发生卷曲形变以吸收一部分冲击能量,其次,舌状板在卷曲过程中,其末端剪切所述阻挡栅以消耗剩余冲击能量,由此实现两段双重吸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冲击的能量,保障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吸能汽车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防撞梁作为一种汽车安全防护装置一般安装在车身前方和后方,用于承受和吸收外部碰撞的能量,以避免碰撞能量传导至驾驶室危害驾驶员的安全,以及降低汽车受损伤后的维修成本。
目前,车辆上普遍使用具有碰撞盒的防撞梁结构,其具体结构为防撞梁本体前侧设置的吸能碰撞盒,所述碰撞盒多为具有褶皱的套筒结构,当发生碰撞时碰撞盒被压缩变形以吸收冲击力,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下带有防撞盒结构的防撞梁过于单薄,其吸能效果较差,不能够有效保证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重吸能汽车防撞装置,以解决汽车防撞梁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重吸能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
多个第一吸能部,所述第一吸能部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连接部以及舌状板,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多个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包括外筒,沿所述外筒的轴线内嵌布置的内筒以及插接在所述外筒以及内筒上的阻挡栅,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存在预设间距,由此形成与所述舌状板适配的行走通道;
其中,当所述第一底板承受正面冲击力后,推动所述舌状板沿着所述行走通道发生卷曲形变以吸收一部分冲击能量;
其中,所述舌状板在卷曲过程中,舌状板的末端剪切所述阻挡栅以消耗剩余冲击能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阻挡栅包括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的安装底板以及均匀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一侧的多个阻挡片,所述内筒和外筒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阻挡片适配连接的插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舌状板分为形变主体以及剪切部,所述剪切部呈锯齿状,以破坏所述阻挡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舌状板的形变主体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导轨,其中,所述内筒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导轨配合的行走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筒一端外壁向外凸出形成对称的一组限位部,其中,所述外筒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部适配连接的限位安装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的另一端固定在设置在汽车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还形成褶皱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吸能部的数量范围为2~4个,且一个第一吸能部对应一个第二吸能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莱特思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芜湖莱特思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89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力传动风力发电机变桨系统
- 下一篇:一种聚维酮碘栓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