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19901.3 | 申请日: | 202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5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刘璞;于盛通;邵磊;梁延会;王凯;彭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5/04 | 分类号: | F01N5/04;F02B33/40;F02B39/10;H02J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王志红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能量 回收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尾气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尾气能量回收系统。本发明中的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包括进气单元、发动机和能量回收单元,进气单元包括进气管、电涡轮增压器和蓄电池,电涡轮增压器设于进气管的进气端,蓄电池与电涡轮增压器电连接,且蓄电池与电涡轮增压器分别与控制中心相连接,进气管的出气端与发动机的进气端相连通,能量回收单元包括排气管和回收装置,排气管的进气端与发动机的出气端相连通,回收装置的一端与排气管的出气端相连通,回收装置与蓄电池电连接且回收装置的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回收装置在尾气通过时能够产生电力并传输给蓄电池。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尾气能量回收系统,提高了发动机热效率,降低了能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尾气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尾气能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全球能源持续紧张,我国能源现状也不容乐观。中国是世界上商用车保有量大国,其中大多使用柴油发动机,然而发动机总热量的三分之一以尾气的方式排到空气中,造成能源浪费与空气污染。以潍柴WP13为例总能量876kj/s,242kj/s以排气的形式排出。另外,随着排气温度的增高,导致排气系统的许多零部件寿命都降低,例如排气接管螺栓损坏、增压器隔热层等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尾气能量浪费过多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尾气能量回收系统,包括:
进气单元,所述进气单元包括进气管、电涡轮增压器和蓄电池,所述电涡轮增压器设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电涡轮增压器电连接,且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电涡轮增压器分别与控制中心相连接;
发动机,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端相连通;
能量回收单元,所述能量回收单元包括排气管和回收装置,所述排气管的进气端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气端相连通,所述回收装置的一端与排气管的出气端相连通,所述回收装置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且所述回收装置的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所述回收装置在尾气通过时能够产生电力并传输给所述蓄电池。
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尾气能量回收系统,由于回收装置在尾气通过时能够产生电力并传输给所述蓄电池,因此蓄电池能够提供电力给进气单元的电涡轮增压器,通过控制中心的控制能够实时调节电涡轮增压器的进气量,既保证了发动机充足的进气量,又能消除机械涡轮带来的延迟,同时本发明利用尾气在回收装置内进行发电,提高了发动机热效率,降低了尾气能源的浪费。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尾气能量回收系统,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发电组件和第二发电组件,所述壳体内部具有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发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发电组件分别位于所述中空结构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壳体的周向部的内壁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部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中空结构相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电组件包括第一内搪瓷钢板、第一内铜片导体、第一PN结组、第一外铜片导体、第一外搪瓷钢板和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内铜片导体和所述第一外铜片导体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PN结组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外搪瓷钢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外铜片导体远离所述第一PN结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外搪瓷钢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周向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内搪瓷钢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内铜片导体远离所述第一PN结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PN结组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蓄电池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PN结组包括多个PN结,多个所述PN结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部设有进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99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