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套接式电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5513.6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4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礼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金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07 | 分类号: | H01M50/107;H01M50/147;H01M50/166;H01M50/167;H01M50/578;H01M50/583;H01M50/572;H01M10/42;H01M10/052;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李东来;胡琴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套接 电池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套接式电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由于钢壳的开口端侧壁内缩,从而使形成的钢壳电池本体的头部的竖直外侧壁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壳身外侧壁在竖直方向上呈错位状态,在盖合盖帽组件时,可使盖帽组件直径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壳身直径一致,便于在电池表面平整贴标签;而由于在钢壳电池本体上设置有带管理保护电路的盖帽组件,以使单个锂电池能够实现过压、过流及变压的保护作用,从而可以使单个锂电池作为1.5V干电池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大幅降低了人们的使用成本;另外,由于电解液直接容纳于钢壳内,因而使单个锂电池的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套接式电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锂电池主要作为工业电池,应用于电动车或新能源汽车上,而这类工业电池本身没有过流、过压及变压管理保护电路,都需要通过外接管理保护电路以保护锂电池不受过流、过压或变压带来的损害,由于单个锂电池本身不具有管理保护电路,因而其还无法像1.5V的普通干电池这样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然而,因干电池是一次性使用电池,用户使用成本高,如若锂电池可以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则可大幅降低人们对电池的使用成本。另外,由于锂电池内的电解液直接盛装在钢壳内部,无需软包包装,因而可以大幅降低电池的加工成本,提升电池的生产效率。由于锂电池具有可反复充电以及生产成本低、加工效率高的优势,因而如何将锂电池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以使单个锂电池也具备管理保护电路的套接式电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套接式电池结构,包括钢壳电池本体,所述钢壳电池本体的头部朝向其心部内缩,头部的竖直外侧壁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壳身外侧壁在竖直方向上呈错位状态,在钢壳电池本体的头部上盖合有带管理保护电路的盖帽组件,所述盖帽组件的开口端部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壳身对接,而盖帽组件的内侧壁则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头部的竖直外侧壁通过过盈配合连接为一体。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套接式电池结构的制造方法,步骤包括:
1)对钢壳开口端侧壁进行缩管,使钢壳侧壁上形成阶梯状;
2)在钢壳的阶梯状处进行滚槽,使钢壳由上至下形成头部、经滚槽形成的颈部以及壳身;
3)在钢壳的头部置入正极引出组件,使正极引出组件与钢壳的头部呈夹角设置,随后向钢壳内注入电解液;
4)翻转正极引出组件,使正极引出组件完全置于钢壳的头部内;
5)对钢壳的头部顶端进行翻边,使翻边包裹正极引出组件周边,形成钢壳电池本体;
6)将带有管理保护电路的盖帽组件通过过盈配合盖合在钢壳电池本体的头部,盖帽组件的开口端部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壳身对接,而其内侧壁则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头部的竖直外侧壁通过过盈配合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套接式电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由于钢壳的开口端侧壁内缩,从而使形成的钢壳电池本体的头部的竖直外侧壁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壳身外侧壁在竖直方向上呈错位状态,在盖合盖帽组件时,可使盖帽组件直径与钢壳电池本体的壳身直径一致,便于在电池表面平整贴标签;而由于在钢壳电池本体上设置有带管理保护电路的盖帽组件,以使单个锂电池能够实现过压、过流及变压的保护作用,从而可以使单个锂电池作为1.5V干电池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大幅降低了人们的使用成本;另外,由于电解液直接容纳于钢壳内,因而使单个锂电池的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为本发明中盖帽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加工制造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金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金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55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