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载RFID读写器的原烟框篮自动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27102.0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05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盛小贺;王睿;陈艳;台继昆;黄亚宇;常玮;何孝强;郭阁;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G06K19/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常小溪 |
地址: | 65023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载 rfid 读写 原烟框篮 自动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载RFID读写器的原烟框篮自动识别方法,本发明的构思在于获取叉车本次运送任务中读取的所有框篮RFID标签号码、读取时间、信号强度及读取次数,并按累计信号强度和累计读取次数进行排序,从而可以迅速确定第一个目标框篮,接着采用三轮研判机制,根据排序后一位的RFID号码的信号强度及其标准差、读取次数、读取时间获得三个研判结果,最后融合三个研判结果决策排序后一位的RFID标签对应的框篮是否为目标框篮之一。本发明在移动、升降作业,以及多干扰等复杂环境下实现对实际运输中框篮的精确辨识,有效提升了车载RFID读写器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同时降低了人工操作复杂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确保框篮信息的及时精准跟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烟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车载RFID读写器的原烟框篮自动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在原烟收储过程中,框篮作为重要的原烟装载工具已被广泛应用。框篮上的RFID标签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用于物料追踪、管理,目前对于框篮RFID标签的识别大多采用固定式或手持式RFID读写器。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框篮堆高较高(3-6米),还有RFID标签本身的金属干扰特性,对于高位框篮的识别较难操作、作业效率较低。具体来说,一般的手持式和固定式RFID读写器进行原烟框篮识别,至少有如下缺点:由于框篮堆较高,无法通过固定式RFID读写器进行作业,而采用手持式RFID读写器存在人工登高作业,效率较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此外,在原烟库内框篮堆放区堆放了大量的框篮,且每个框篮装有两个RFID标签,现有的RFID读写器对于周围多干扰环境适应性较差,识别方式仅为设备自带的简单逻辑判断,无法实现精准判断、识别。
而通过在高位叉车上安装车载RFID读写器可以替代上述传统方式,但是在叉车上安装车载RFID读写器,其必然会随车叉移动、升降,因而又会引入特定的问题,比如干扰因素多,所以也无法避免错读、漏读、识别不准等情况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车载RFID读写器的原烟框篮自动识别方法,以解决实际运输的目标框篮识别不准确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车载RFID读写器的原烟框篮自动识别方法,其中包括:
将叉车本次运送任务中采集到的所有框篮RFID标签号码、读取时间、信号强度、读取次数存入预设的第一数组列表;
取出第一数组列表中的所有不重复的框篮RFID标签号码作为候选号码;
求取各候选号码对应的累计读取次数以及累计信号强度,并按照累计读取次数和累计信号强度对候选号码进行降序排列,生成第二数组列表;
将第二数组列表中排列顺序为第一位的候选号码所对应的框篮确定为目标框篮;
根据第二数组列表中排在下一位的待定候选号码的累计读取次数和累计信号强度与预设的读取次数阈值和信号强度阈值的关系,获得第一研判结果;
根据所述待定候选号码与上一个已确定为目标框篮的候选号码,二者的最后读取时间的时间差,获得第二研判结果;
根据所述待定候选号码对应的信号强度标准差与预设的标准差阈值的关系,获得第三研判结果;
利用第一研判结果、第二研判结果、第三研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所述待定候选号码对应的框篮是否为目标框篮。
在其中至少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得第一研判结果的方式包括:
判断所述待定候选号码的累计读取次数以及累计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读取次数阈值以及信号强度阈值,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候选号码有效。
在其中至少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得第二研判结果的方式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71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