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及其预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9806.1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4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同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尔福(扬州)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11/12 | 分类号: | B29B11/12;B29C43/02;B29C43/52;B29C43/34;B29B13/10;B29B7/12;B29K27/18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陈君名 |
地址: | 225803 江苏省扬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四氟乙烯 成型 装置 及其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及其预成型工艺,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安装有搬运板、加热成型模具与加料混料装置,所述装置主体的外侧安装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安装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上端安装有驱动气缸。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及其预成型工艺,设有加料研磨搅拌装置、可拆式热压成型装置与风干搬运装置,能够方便更好的对料体进行研磨搅拌操作,便于加料混合,增加成型效果,还可以方便进行一体成型,可以进行加热,成型效率更高,效果更为优异,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成型形状进行改变,简单实用,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四氟乙烯预成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及其预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是一种进行聚四氟乙烯材料成型的支撑设备,聚四氟乙烯材料由四氟乙烯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高润滑不粘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成型后可以为管状、棒状、带状、片状、薄膜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1721194657.1的专利公开了聚四氟乙烯放料漏斗以及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包括漏斗本体,具有倒锥形的漏斗体,以及连接在漏斗体下端的漏斗管;限位环,设置在漏斗管内,并且沿漏斗管的轴向延伸;连接片,沿漏斗管的径向延伸,一端与漏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限位环的外壁固定连接;以及至少一个分隔壁,设置在漏斗体内,下端与连接片固定连接,其中,分隔壁呈倒锥形,多个分隔壁将漏斗体内分隔成多个用于投放不同性能的聚四氟乙烯颗粒的放料空间,现有的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在进行使用的不能很方便的进行一体成型操作,成型较为麻烦,工作效率较低,不利于人们的使用,还有,不能很方便的进行更换,结构较为单一,成型形状单一,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及其预成型工艺。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及其预成型工艺,设有加料研磨搅拌装置、可拆式热压成型装置与风干搬运装置,能够方便更好的对料体进行研磨搅拌操作,便于加料混合,增加成型效果,还可以方便进行一体成型,可以进行加热,成型效率更高,效果更为优异,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成型形状进行改变,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聚四氟乙烯预成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安装有搬运板、加热成型模具与加料混料装置,所述装置主体的外侧安装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安装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上端安装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下端安装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下端安装有热压板,所述升降杆的内壁开设有螺纹管。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料混料装置的上端安装有加料研磨装置,所述加料研磨装置与加料混料装置之间安装有卡板,所述加料研磨装置的两端安装有驱动机,所述加料混料装置的两端安装有搅拌器,所述加料混料装置的外侧安装有出料管,所述卡板的中部安装有过滤网,所述加料研磨装置的上端安装有进料管,所述驱动机的内侧安装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内侧安装有正转研磨盘与反转研磨盘,所述搅拌器的内侧安装有搅拌杆。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热成型模具的两侧固定安装有加热板,所述加热成型模具的内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加热成型模具的外侧安装有温度监测机构,所述定位槽的内部安装有成型槽,所述加热成型模具的上端开设有定位口,所述成型槽的两侧安装有安装支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搬运板的上端安装有风干网,所述搬运板的外侧开设有提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尔福(扬州)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华尔福(扬州)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98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列车制动用折角塞门
- 下一篇:裂褶菌产裂叶多糖的发酵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