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33552.0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10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卢晨;葛俊良;凌阳阳;王陆阳;姚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6 | 分类号: | B60L58/26;H02J7/0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3;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陈文斌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电池 工况 策略 方法 装置 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1.一种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当检测到车辆电池需要冷却时,采集所述车辆的电池在预设时长内的平均放电电流,并计算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对应的预期温度和所述预期温度对应的预期时间,其中,所述预期温度为与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对应的目标放电倍率在预设温度电流表中对应的温度;
根据所述预期时间预估电池内部管路的目标入液口温度和目标入液口流量;
根据所述目标入液口温度和目标入液口流量构建冷却策略,并执行所述冷却策略;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入液口温度和目标入液口流量构建冷却策略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目标入液口温度是最高入液口温度,则将所述最高入液口温度对应的入液口流量作为目标入液口流量,并确定冷却策略为将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当前入液口流量调整为所述目标入液口流量;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入液口温度和目标入液口流量构建冷却策略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目标入液口流量是最小入液口流量,则将所述最小入液口流量对应的入液口温度作为目标入液口温度,并确定冷却策略为将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当前入液口流量调整为所述目标入液口流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对应的预期温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对应的目标放电倍率,并将所述目标放电倍率和预设温度电流表中的所有放电倍率进行匹配;
若在各所述放电倍率中存在和所述目标放电倍率匹配的匹配放电倍率,则将所述匹配放电倍率对应的温度作为预期温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预期温度对应的预期时间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入液口温度,检测所述入液口温度是否小于所述预期温度;
若所述入液口温度小于所述预期温度,则根据所述匹配放电倍率预估所述入液口温度升温至所述预期温度的预期时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预期时间预估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目标入液口流量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预期时间对应的降温时间,获取所述预期温度对应的温度流量时间对照表,并根据所述降温时间预估所述温度流量时间对照表中的最小入液口流量,将所述最小入液口流量作为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目标入液口流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预期时间预估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目标入液口温度的步骤,还包括:
确定所述预期时间对应的降温时间,获取所述预期温度对应的温度流量时间对照表,并根据所述降温时间预估所述温度流量时间对照表中的最高入液口温度,并将所述最高入液口温度作为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目标入液口温度。
6.一种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电池工况冷策略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当检测到车辆电池需要冷却时,采集所述车辆的电池在预设时长内的平均放电电流,并确定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对应的预期温度和所述预期温度对应的预期时间,其中,所述预期温度为与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对应的目标放电倍率在预设温度电流表中对应的温度;
预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期时间预估电池内部管路的目标入液口温度和目标入液口流量;
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入液口温度和目标入液口流量构建冷却策略,并执行所述冷却策略;
所述执行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目标入液口温度是最高入液口温度,则将所述最高入液口温度对应的入液口流量作为目标入液口流量,并确定冷却策略为将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当前入液口流量调整为所述目标入液口流量;
所述执行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目标入液口流量是最小入液口流量,则将所述最小入液口流量对应的入液口温度作为目标入液口温度,并确定冷却策略为将所述电池内部管路的当前入液口流量调整为所述目标入液口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355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