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行车道预应力侧墙及其张拉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45092.3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9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莫永春;章新生;关渭南;艾鹏鹏;王森;王宁;陈航;耿大新;焦银灿;黄永虎;唐谟宁;祝俊华;李康宁;谭成;夏杨;徐嘉龙;朱雄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9/055;E02D5/74;E01C1/00 |
代理公司: | 南昌卓尔精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3 | 代理人: | 刘文彬 |
地址: | 332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行车道 预应力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行车道预应力侧墙及其张拉施工方法,涉及地下结构工程领域,包括预应力侧墙、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侧墙固定端、预应力侧墙张拉端、车道顶板、车道底板、侧墙、型钢混凝土主梁、已经预制好的预应力吊杆、内部型钢、波纹管、预应力侧墙主筋、预应力侧墙水平筋、预应力侧墙拉筋及侧墙混凝土。本发明解决了地下车道结构由于限界而无法使用板柱支撑体系的限制,适合各种跨度的行车道建设,尤其适合于地下结构等情形下行车道的快速建造,解决了在复杂的地下综合枢纽行车道建造困难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行车道预应力侧墙及其张拉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地下工程的不断建设,地铁线网变的越来越密集,并且城市中本来存在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新建线路必然会遇到与既有道路并行的现象,因此建立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发展需求,而对于先期建设的道路工程、车站预留后续线路敷设条件是地铁规划、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传统的地下车道具有支撑体系限制,空间限制,通用性差,施工周期较长等缺点。
而地下行车道预应力侧墙是指在盖挖逆作特定环境下,克服了传统地下行车道依靠基础或板柱支撑承载的方式在侧墙内部使用预应力吊杆连接顶板与车道底板,通过悬挂节点处构件之间的相互连接达到结构预期的设计要求。悬挂构件除了要保证在盖挖逆作特定环境下可以操作之外,还必须保证后续工序能够实施,保证结构的动力性能和降噪性能。
因此,为解决传统地下行车道依靠基础或者板柱支撑承载的方式,车道建造构件的通用性差,施工周期较长及地铁限界等问题,提出一种地下车道预应力侧墙及其张拉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行车道预应力侧墙及其张拉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行车道预应力侧墙,包括预应力侧墙、车道顶板与车道底板;所述预应力侧墙内包括预应力侧墙固定端、预应力侧墙张拉端、侧墙、型钢混凝土主梁、内部型钢、波纹管、预应力侧墙主筋、预应力侧墙水平筋、预应力侧墙拉筋及侧墙混凝土;
所述车道底板与车道顶板设置在侧墙一侧,且所述预应力侧墙连接在车道底板与车道顶板之间,所述预应力侧墙固定端与预应力侧墙张拉端分别位于车道底板与车道顶板内,且预应力侧墙固定端与预应力侧墙张拉端之间通过波纹管连接,所述预应力侧墙固定端固定在车道底板内,所述预应力侧墙张拉端活动设置在车道顶板内,所述波纹管活动连接在车道底板与车道顶板施工时预留的预应力孔道内,所述型钢混凝土主梁设置在车道顶板内,且所述型钢混凝土主梁与波纹管间隔设置在预应力侧墙内;
所述预应力侧墙主筋、预应力侧墙水平筋、预应力侧墙拉筋组成的钢筋结构均匀排列在预应力侧墙内,且侧墙混凝土填充在预应力侧墙内,所述内部型钢位于预应力侧墙与型钢混凝土主梁的相交位置处,且其通过栓钉与预应力侧墙上的侧墙混凝土连接,所述预应力侧墙主筋设置在预应力侧墙内且其通过钢筋接驳器与预应力侧墙连接,且预应力侧墙与型钢混凝土主梁相交的位置处设置有墙钢筋连接板与肋板且双面焊接预应力侧墙内部的钢筋结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方案:所述预应力侧墙内部的波纹管为镀锌波纹管,壁厚不小于0.3mm,且波纹管采用连接管连接,连接管两端设置有密封胶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方案:所述肋板分为肋板一与肋板二,所述肋板一与肋板二上开设有若干个混凝土通孔,所述肋板二上的混凝土通孔的数量有八个,所述肋板一上的混凝土通孔的数量有六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华东交通大学,未经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50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