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包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7291.6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4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邹天下;李大永;彭颖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3;H01M10/6551;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8;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4;H01M50/242;B23P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包液冷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包,包括底盒、异形波纹翅片、密封圈、上盖板及底板;上盖板设置在底盒开口端,底板设置在底盒底部侧壁上,异形波纹翅片设置在底板上,密封圈夹设在底盒内侧壁和上盖板之间;底盒的周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管路的进液孔和出液孔。本发明既有为电池散热功能,又有支撑和保护电池模组的结构功能,统一采用钢板制作液冷板,避免了钢铝焊接困难、电化学腐蚀、密封性差、防火防爆性能差,不易回收等问题,并且有助于电池包液冷板加工成本的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车电池包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包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包,尤其是一种并行多流道钢制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电池包是新能源车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电池包的强度、防水性、防火性、耐腐蚀性和换热性能至关重要,关系到新能源车的安全和续航里程。经检索调研,目前电池包液冷板以铝制为主,通过冲压、吹胀、挤压等加工方式制作液冷流道,通过钎焊工艺和法兰结构做连接,液冷板整体再与钢制结构件相连接。
铝制电池包液冷板具有以下局限性:1、换热效率低。现有液冷板以冲压铝板为主,其散热面积由冲压孔道的面积决定,而冲压孔道面积会损失一半的散热面积,其换热效率较低;2、制造成本高。首先铝的价格是钢价格的三倍,材料成本较高;其次铝制液冷板需要与钢制结构件进行连接,两种材质的连接工艺还不成熟,连接成本较高;3、安全性能差。首先铝材的强度较低,焊接后的液冷板屈服强度只有不到100MPa,液冷板在颠簸或撞击时容易造成冷媒的泄漏,进而腐蚀电池芯体;其次铝材的熔点低,只有600℃,其防火防爆性远不能满足越来越苛刻的电池包设计要求;4、耐腐蚀性能差。电池包液冷系统冷媒主要有水、乙二醇等溶液,液冷板极易被其腐蚀,此外液冷板通常与钢制结构件相接触或链接,容易造成电化学腐蚀。
公开号为CN209571520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液冷板结构及电池包,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用于冷却液流通的空腔,空腔设置为方形空腔;上本体靠近空腔侧的底面上一体成型有若干凸台,凸台向空腔内部延伸;并且凸台自方形空腔一端开口沿液冷板长度方向延伸至另一端开口;下本体靠近空腔侧的底面及侧面设置有用于防止热量散失的隔热涂层。但是该专利文献仍然存在钢铝焊接困难、电化学腐蚀、密封性差、防火防爆性能差,不易回收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包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包。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包液冷板,包括底盒、异形波纹翅片、密封圈、上盖板及底板;
所述上盖板设置在所述底盒开口端,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盒底部侧壁上,所述异形波纹翅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密封圈夹设在所述底盒内侧壁和所述上盖板之间;
所述底盒的周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管路的进液孔和出液孔。
优选的,所述异形波纹翅片为等截面梯形波纹形状翅片,所述异形波纹翅片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耳。
优选的,所述上盖板为钢制平板,所述上盖板通过法兰连接设置在所述底盒上。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与上盖板、底盒之间通过凹槽进行过盈配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电池包液冷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底盒的成形步骤,以钢板为原材料,首先对钢板进行校平,进一步,对进液孔和出液孔进行预制冲裁,再进一步,通过冲压模具冲深成形盒状;
异形波纹翅片的成形步骤,采用冲压成形工艺或者辊弯成形工艺制造;
上盖板的成形步骤,以钢板为原料,进行校平和裁切;
液冷板连接步骤,采用钎焊或密封紧固的连接方式对液冷板的部件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72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