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渣中氧化锰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64202.0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4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梁森泉;徐友顺;江育明;胡现锋;张建平;肖双林;陈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28 | 分类号: | C21C5/28;C21C7/00;C21C7/06;C21C7/068;C22C3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王忠宝 |
地址: | 5121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氧化锰 含量 方法 | ||
一种降低渣中氧化锰含量的方法,属于金属冶炼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包括高炉出铁,转炉冶炼,LF精炼,其特征在于,LF精炼过程加入渣剂进行送电化渣,所述送电化渣结束后,软吹氩气至设定时间以上后将精炼渣中MnO控制到阈值一,精炼渣碱度调整到阈值二,取钢液样一、粘渣、测温、定氧,之后依次加锰铁、硅铁、石灰,将精炼渣中MnO控制到阈值三,精炼渣碱度调整到阈值四,其中,钢中Si含量根据所述钢液样一的硅含量配加硅铁进行调整,所述阈值一大于所述阈值三,所述阈值二小于所述阈值四。该方法实现硅控制自由氧过程更易操作,简化工艺,减少过程氧控制步骤,减少Mn转变为渣再返回钢中的比例,减少Mn原料消耗,铸坯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降低渣中氧化锰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一:专利申请号为CN200910062748.3(该发明专利已授权生效)。该发明申请涉及一种低碳高硫易切削钢的生产工艺方法,其说明书记载的特征是:1)采用电炉在不供电情况下吹氧冶炼,电炉热装铁水与废钢比例达到7.0:1.0~3.0,炉门碳氧枪和炉壁煤氧副枪交替向炉内吹氧富碳熔炼;2)偏心炉底留钢留渣出钢,炉后进行预脱氧,然后造渣;3)精炼炉造低碱度渣,精炼渣的组成重量比例为:CaO:40~50%,SiO2:15~30%,Al2O3:20~35%,MgO:5~15%;钢中各元素的化学成分达到所需要求,温度达到1580~1600℃后,向精炼炉中喂Ca线或Ca-Si线,软吹时间8~15min起坑调包上连铸平台;4)连铸采用一机四流弧形连铸机,采用长水口氩缝密封保护和中间包吹氩保护浇铸;二冷采用弱冷工艺,结晶器采用电磁搅拌,电流为600~700A,频率为4~5Hz。
现有技术二:专利申请号为CN201210184463.9(该发明专利已授权生效)。该发明申请涉及一种具有优异切削性能的低碳高硫易切削钢及其生产方法,其说明书记载的特征:易切削钢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成分:C:0.05~0.2%、Mn:0.6~2.0%、P:0.04~0.1%、S:0.2~0.45%、O:0.005~0.02%、N≤0.02%、Si≤0.005%、Al≤0.001%,生成的MnS夹杂物具有以下性质:(1)铸态钢中95%以上的MnS夹杂物为第Ⅰ类MnS,并且单相MnS夹杂物的比例≥80%;(2)轧制方向至少有70%的MnS夹杂物长度≥5微米,并且长宽比≤6;(3)轧制方向1mm2面积内MnS夹杂物的平均面积不低于50μm2。该专利采用C进行脱氧,铸锭的冷却速率控制为2~4mm/min,开轧温度控制在1200~1250℃,终轧温度控制在≥1050℃。该专利具有优异的切削性能,并且切削后零件表面的光洁度更好,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含铅低碳易切削钢的水平,适用于高速切削。
现有技术三:专利申请号为CN201410178495.7(该发明专利已授权生效)。该发明申请涉及一种硫化物形态优异的低碳高硫易切削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1)电炉终点碳含量控制在0.03~0.05%,出钢温度为1610~1640℃;采用留渣出钢,出钢过程中按序加入1.5~2.5kg/t硅锰、10~15kg/t低碳锰铁、10~13kg/t硫铁矿、1~2kg/t磷铁矿进行合金化,加入6~8kg/t专用合成渣及1~2kg/t石灰造渣;(2)精炼渣中TFe含量为3~5%,精炼后期向钢水中喂入80~100米硫磺包芯线;出钢前钢水中游离氧含量控制在50~100ppm,出钢钢水温度为1560~1590℃;(3)连铸采用易切削钢专用保护渣,结晶器水流量为1700~1900L/min,二冷区采用喷雾冷却,比水量为0.7~0.9L/kg,拉速为2.0~2.6m/min;(4)加热炉温度为1230~1280℃,保温0.5~1.5h;开轧温度为1100~1130℃,终轧温度为1050~1120℃,斯太尔摩线冷却速度为0.5~1.5K/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42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