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二衬表面渗水防治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66660.8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4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姚顺顺;梁勇;徐成双;张璞帅;李祚旭;黄汉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一局集团(广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牟建鑫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表面 渗水 防治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隧道二衬表面渗水防治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施工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在隧道的初衬表面搭建钢筋架,钢筋架呈环向铺设;提供主龙骨,并将主龙骨固定在初衬的表面,在主龙骨上搭建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以形成钢筋架;S2:在钢筋架内预埋注浆管,注浆管呈环向铺设;其中,注浆管沿隧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注浆管位于二衬的施工缝位置;S3:搭建模板台车,利用模板台车在钢筋架位置进行二衬的浇筑,以形成二衬结构;S4:对二衬结构进行养护;S5:二衬结构达到预定的强度后,利用注浆管进行背后环向注浆。本申请有效改善了二衬表面渗水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隧道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隧道二衬表面渗水防治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二衬是指在隧道外部支护完成的情况下,在隧道一周布置钢筋网,然后利用二衬台车封模,同时浇筑混凝土,最终在隧道一周形成一个整体钢筋的混凝土结构,起到承担上部应力、又为下部通行留下足够空间的作用。
在现有的隧道施工中,二衬不密实、顶部有微小空洞现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目前行业传统的预防措施为在隧道二衬浇筑时进行充分振捣,但仍会存在个别地方内部有蜂窝而造成的返潮、渗水等现象,目前的处理措施为隧道在二衬完成后,对表面进行凿除并重新填补,此方法在施工中耗费人工和时间且重新填补后与周围二衬表面颜色不统一。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二衬背后不密实,有细小空洞而造成的返潮、渗水的问题,本申请提供隧道二衬表面渗水防治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隧道二衬表面渗水防治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隧道二衬表面渗水防治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隧道的初衬表面搭建钢筋架,钢筋架呈环向铺设;提供主龙骨,并将主龙骨固定在初衬的表面,在主龙骨上搭建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以形成钢筋架;
S2:在钢筋架内预埋注浆管,注浆管呈环向铺设;其中,注浆管沿隧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注浆管位于二衬的施工缝位置;
S3:搭建模板台车,利用模板台车在钢筋架位置进行二衬的浇筑,以形成二衬结构;
S4:对二衬结构进行养护;
S5:二衬结构达到预定的强度后,利用注浆管进行背后环向注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隧道结构,出现渗水的情况往往会发生在二衬的施工缝位置,通过在施工缝位置预埋注浆管,然后利用注浆管进行背后环向注浆,对施工缝位置进行补偿注浆,浆液渗透到初衬和二衬之间的缝隙中,将施工缝、初衬和二衬之间的缝隙填密实,进而能有效改善了二衬表面渗水的情况。
优选的,在步骤S5中,对注浆管反复进行背后环向注浆,注浆的次数为2~3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注浆管反复进行注浆,便于将浆液注入初衬和二衬之间的缝隙中。
优选的,在步骤S5中,进行背后环向注浆时,注浆的压力为1.5Mpa~2.0Mpa。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浆的压力为1.5Mpa~2.0Mpa,能较好地将浆液注入初衬和二衬之间的缝隙中,同时减少对二衬结构造成损坏的情况。
优选的,在步骤S5中,利用注浆管进行背后环向注浆的过程中,相邻两次注浆的时间间隔为10min。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间的间隔为10min,浆液的强度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不会对下一次的注浆造成影响。
优选的,在步骤S5中,进行背后环向注浆时,待浆液注满注浆管后,在8min内,若进浆量小于10升,则停止注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8min内,进浆量小于10升,可表明浆液填满了大部分的缝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一局集团(广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未经中铁一局集团(广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66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