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鸭坦布苏病毒抑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8638.5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1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琳;徐敏丽;吴家强;焦安琪;于江;张玉玉;陈智;任素芳;孙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4/18 | 分类号: | C07K14/18;C12N15/40;C12N15/70;A61K38/16;A61P31/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牛芳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鸭坦布苏 病毒 抑制剂 | ||
本发明属于兽医学领域,提供了一种鸭坦布苏病毒E D III蛋白的制备方法:(1)构建重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获得E D III蛋白包涵体;(2)将包涵体复性、纯化后获得E D III蛋白的溶液;所述重组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的序列包含SEQ ID NO:1所示序列;所述重组大肠杆菌的含目的基因的质粒为pET21a;所述目的基因通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兽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鸭坦布苏病毒抑制剂。
背景技术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是引起蛋鸭产蛋率骤降、肉鸭和育成鸭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对养鸭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DTMUV所引起的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开始于2010年的东南沿海,近年来已成为水禽养殖业常见且频繁流行的疫病之一,也是必须监测和防控的疫病之一。目前对于该病的预防主要依靠商品化疫苗,但疫病仍频繁出现,且呈地方性流行趋势,表明DTMUV已在不同区域定植并在不同选择压力下突变产生地方流行株。鉴于病毒的突变加速和相应疫苗研制的滞后,开发能够有效抑制所有地方流行株且长期有效的生物制剂成为当务之急,但近年来相关研究罕见报导。
DTMU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有囊膜不分节段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结构与其他黄病毒类似:全长约10.9kb,5’和3’端各有一非编码区,其余基因为一个开放阅读框,从5’-3’依次编码C蛋白、prM/M蛋白、E蛋白、非结构蛋白NS1-NS2A- NS2B-NS3-NS4A-2K-NS4B-NS5。其中E蛋白是病毒表面主要结构蛋白,以反向平行的方式形成二聚体和三聚体存在于病毒颗粒表面,包含许多与保护性免疫、病毒毒力、组织嗜性、宿主细胞膜融合及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相关的抗原决定簇。依据其结构,E蛋白可分为三个结构域(Domain I-III或D I-III):位于中心位置的β桶状结构域I、包含融合环结构的结构域II和包含潜在受体结合区的免疫球蛋白样(Ig-like)结构域III。D III被认为是介导黄病毒与宿主受体相结合的主要蛋白:首先,Ig-like结构使其具有黏附功能;其次,该结构域独立于E蛋白的其它结构域,并垂直伸出病毒表面形成突起;再次,多项研究表明,重组的E D III或者针对E D III的抗体能够有效抑制病毒进入靶细胞,这也是在结构基础上判定某蛋白为病毒吸附蛋白的必要条件。
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阻止病毒颗粒进入细胞。病毒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结合是其生命周期中的始动环节,也是影响宿主范围、组织嗜性和致病性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阻断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防止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所以,研发能够与病毒受体相结合的制剂,抑制病毒的入胞与感染,对于控制DTMUV传播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对不同区域DTMUV流行株均有效果的生物制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具备长使用时效DTMUV抑制剂,通过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第三结构域抑制DTMUV进入细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鸭坦布苏病毒E D III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构建重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获得E D III蛋白包涵体;
(2)将包涵体复性、纯化后获得E D III蛋白的溶液。
优选地,所述重组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序列包含SEQ ID NO: 1所示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86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