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和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88996.4 | 申请日: | 202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05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发明(设计)人: | 吴生寅;杨世京;陈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塑新材料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8/00 | 分类号: | B29C48/00;B29C48/08;B29C48/355;B29C48/885;B29C48/28;B29L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航璞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498 | 代理人: | 傅磊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蒸煮 耐高温 易揭共挤膜 加工 设备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和制备方法,该加工设备包括:加工箱、传动轮、传送带和熔料箱。传动轮成对转动连接在加工箱的内侧。传送带环绕连接至传动轮之间。熔料箱等距分布在加工箱的外侧。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无需依次加工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不同分层膜,直接同步加工分层膜体,并且在分层明显的情况下进行合并,提高加工效率。无需人工牵引成型膜体对接卷绕机构,同时在卷绕达到对应厚度膜体时,无需人工控制卷绕机构停机,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一般分为多层,每一层对应膜体的一种功能。一般最底层为易揭层,往上依次有耐蒸煮层和耐高温层。而这些分层膜体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依次制备,然后将各个分层的膜体依次贴合连接到一起,制备过程效率比较低下。如果同时将不同层膜体的熔料制备对接时,容易导致不同的膜体熔料混合在一起,无法确保分层明显。并且在膜体加工成型初始阶段,需要人工将膜体端头牵引对接到卷绕机构上,并且在卷绕机构卷绕膜体达到对应厚度时,需要人工去控制卷绕机构停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和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包括:加工箱、传动轮、传送带和熔料箱。传动轮成对转动连接在加工箱的内侧。传送带环绕连接至传动轮之间。熔料箱等距分布在加工箱的外侧。
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还包括:挤料机构。挤料机构包括过渡盒、挤压头、输送泵、封闭滑块、第一电动伸缩杆、升降板、连接弹簧、第一压力感应开关和第一激光感应开关。过渡盒固定连接至加工箱的内侧。挤压头固定连接至过渡盒的底部。输送泵固定连接至加工箱的顶部。输送泵的进料端与熔料箱的内部连通,同时输送泵的输出端与过渡箱的上端连通。封闭滑块前后成对水平滑动穿插在挤压头的前后侧壁处。第一电动伸缩杆前后成对水平固定连接至挤压头的前后外壁处。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至封闭滑块。升降板水平滑动设置在过渡盒的内顶部。连接弹簧竖直固定连接至升降板和过渡盒之间。第一压力感应开关固定安装至过渡盒的内顶部。第一激光感应开关安装在加工箱的前后内壁之间。第一激光感应开关与输送泵电连接,并且第一激光感应开关与横向分布的输送泵一一对应存在,同时横向分布的第一激光感应开关与传送带的传输端面的垂直距离逐渐变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第一电动伸缩杆包括:尺杆、限位螺母和限位指针。尺杆水平固定连接在封闭滑块和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之间。限位螺母通过螺纹配合套接至尺杆。限位指针竖直固定连接在第一电动伸缩杆的固定端外壁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还包括:限位挤压柱。限位挤压柱水平固定连接至加工箱的内壁处,并且限位挤压柱处于第一激光感应开关的右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还包括:风压机构。风压机构包括:气泵、U型喷管、冷却管和加压管。气泵固定连接至加工箱的外侧。U型喷管竖直固定连接至气泵的出气端。冷却管竖直固定连接至U型喷管的左侧出气端。加压管竖直固定连接至U型喷管的右侧出气端。冷却管包括:减压腔体、出气口和弧形挡板。减压腔体设置在冷却管的上端位置。出气口左右成对开设在减压腔体的两侧。弧形挡板固定连接至减压腔体的内侧中间位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一种耐蒸煮耐高温易揭共挤膜的加工设备还包括:冷却凝固机构。冷却凝固机构包括U型框、制冷机和喷气孔。U型框设置在传送带的右下端。制冷机固定连接至U型框的上侧。喷气孔开设在U型框的前后内壁处。制冷机的出气端与喷气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塑新材料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经中塑新材料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89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通协管辅助电子控制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安全性高的节能冶炼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