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技术的通信网络配线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99870.7 | 申请日: | 2021-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9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凯;马强;杨勇;刘宸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11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技术 通信 网络 线管 系统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通信网络配线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网络链路故障时,运维人员通过现有手段无法及时、准确的定位故障点的问题,为运维人员提供一种三维的、可视化的运维管理手段,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点,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建筑专业施工图纸,基于BIM技术,绘制建筑BIM模型;S2:根据通信专业施工图纸,基于BIM技术,绘制通信BIM模型;S3:建立数据存储结构,将通信工程BIM模型数据化;S4:通过运维软件加载BIM模型;S5:查询、定位、展示三维物理链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通信网络配线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智能化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化系统更新迭代,通信网络配线作为系统之间信息交互与协同运行的通道,是智能建筑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
目前,传统的通信网络配线管理采用二维图纸与电缆标签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虽然能较大程度地满足现阶段机房运维的需求,但在实际运维过程中表现为:图纸只能表达线缆的逻辑连接,无法准确显示线缆的真实路径;电缆标签由于材质受限,一般只描述电缆两端连接的设备端口,无法详细描述业务的所有物理链路。上述不足造成运维人员无法对配线资源进行高效管理,当网络链路故障时,运维人员通过现有手段无法及时、准确的定位故障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通信网络配线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网络链路故障时,运维人员通过现有手段无法及时、准确的定位故障点的问题,为运维人员提供一种三维的、可视化的运维管理手段,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点,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通信网络配线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管理系统包括:
BIM模型服务模块,用于存储建筑和通信工程BIM模型,并提供网络访问服务;
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设备、板卡、端口、线缆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提供网络访问服务。
三维展示、定位模块,通过设备、板卡、线缆、端口查询物理链路信息,并通过所述模块进行三维展示和定位。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通信网络配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建筑专业施工图纸,基于BIM技术,绘制建筑BIM模型;
S2:根据通信专业施工图纸,基于BIM技术,绘制通信BIM模型;
S3:建立数据存储结构,将通信工程BIM模型数据化;
S4:通过运维软件加载BIM模型;
S5:查询、定位、展示三维物理链路。
步骤S1中,所述建筑BIM模型包括墙体、建筑柱、结构柱、楼板。
步骤S2中,通信BIM模型包括设备模型及工程模型;
其中设备模型的几何表达精度需达到《GBT 51301-2018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规定的G3级,模型单元信息深度需达到N4级。BIM模型外观应与实物外观、空间占位保持一致;其中设备板卡、业务端口可以独立拆分,且每个板卡、业务端口应具有不重复的唯一标识码;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的端口,模型尺寸符合标准规范;
工程模型是将单个设备模型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正确的布置在建筑BIM模型中,包括通信线缆、线缆防护管、桥架、线槽、信息接入点等影响线缆走向的通信工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998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