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成形性的6000系铝合金板材制造方法及铝合金板材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13627.6 | 申请日: | 2021-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03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曹零勇;冯伟骏;鄢勇;苑锡妮;张文;杨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00 | 分类号: | B21B3/00;B21B37/00;B21B37/74;B21B37/16;C22F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成形 6000 铝合金 板材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成形性的6000系铝合金板材制造方法,其包括步骤:(1)对铸锭进行均匀化处理,均匀化处理的温度为530~580℃;(2)对铸锭直接进行热粗轧,热粗轧总变形量大于70%;(3)对热粗轧态板材进行热精轧,热精轧的开轧温度为450~550℃,终轧温度为320~420℃,热精轧总变形量大于80%;(4)对热精轧态板材进行卷取退火,控制卷取退火温度为320~420℃,保温时间为0.5~3h,随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卷取退火态板材晶粒内的0.29~1.71μm的平均等效直径的Mg2Si析出相的面密度≥50000个/mm2;(5)对卷取退火态板材进行冷轧,冷轧总变形量为60~90%;(6)固溶处理;(7)进行预时效处理,随后空冷,获得6000系铝合金板材。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6000系铝合金板材,其采用上述制造方法制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板材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6000系铝合金板材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能耗的增大和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提高燃油利用率并降低环境污染,以提高燃油利用率和降低尾气排放为目的的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了车企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技术。
众所周知,6000系铝合金具有强度高,且耐蚀性好的特点,6000系铝合金在烘烤后仍然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且烘烤后性能提高,其是目前汽车轻量化的关键材料。
然而与传统汽车材料钢铁相比,6000系铝合金板材的成形性能较差,尤其是塑性应变比r远小于传统汽车材料钢铁,这一劣势限制了6000系铝合金板材在汽车上的应用。而塑性应变比r作为衡量板材成形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受合金中织构的影响,而织构受合金制备加工过程和热处理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弱化织构和引入γ取向线织构均有利于提升塑性应变比r值。
由于汽车板材在冲压成形前的供货状态为T4P态(铝合金热处理的一种状态),且T4P态铝合金板材的以Cube再结晶织构为主,而立方织构会通常导致更低的r值,故弱化T4P态铝合金板材的Cube再结晶织构有利于提升6000系铝合金板材的成形性能。
为了提高6000系铝合金板材的成型性能,目前已有部分研究人员针对铝合金板材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公开号为CN108048702A,公开日为2018年5月18日,名称为“一种兼具高强度和高成形性车用铝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兼具高强度和高成形性车用铝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其采用铸造→双级均匀化热处理→热轧→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固溶淬火热处理→预时效热处理的工艺流程,获得了冲压成形性能优异的板材。但是,在该技术方案的工艺流程中,其缺点在于增加了中间退火工艺,使得生产成本高、周期长。
再例如:公开号为CN105074028B,公开日为2017年6月6日,名称为“室温时效后的特性优异的铝合金板”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室温时效后的特性优异的铝合金板,其采用铸造→均匀化热处理→热轧→中间退火→冷轧→固溶预时效的工艺流程,通过在化学成分中增加了适量的Sn元素,所制备的材料具有优良的成形性能。但是,该技术方案的缺点是增加了合金元素Sn,添加Sn元素会提高铝合金板材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改进方案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为此,发明人期望获得一种新的提高成形性的6000系铝合金板材制造方法。发明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第二相颗粒会对6000系铝合金的再结晶织构有很大影响,当合金中析出有粗大的第二相颗粒时,粗大的第二相会激发再结晶形核(PSN,Particle Stimulated Nucleation),从而促进再结晶,一般PSN效应会使得再结晶后织构组分以随机织构为主,降低织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36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